滬深港股通交易方式將進一步豐富,增加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
【資料圖】
8月11日,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宣布就推動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納入互聯互通達成共識。
即境外投資者通過滬股通、深股通參與滬深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境內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參與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非自動對盤交易。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進行的大宗交易以及通過港股通進行的非自動對盤交易將同步開通。
對此,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對境內外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為大宗交易是一個市場化的交易機制,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推動市場化進程。同時也期盼滬深港股通中增加市場對沖產品和風險管理機制, 使得投資者的交易更為高效。
對于下一步,中國證監會、中國香港證監會表示,將指導兩地交易所及結算機構做好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涉及的業務、技術和監管安排的研究,充分征求市場意見,制定實施方案。
南北向投資者增新交易方式
大宗交易,一般是指單筆交易規模顯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交易。為避免大宗交易對市場產生影響,境內外主要證券市場均建立了專門的交易機制,在交易方式、價格確定機制、信息披露等方面采取差異化安排。
針對A股交易,目前QFII機制下可進行大宗交易,而滬深港通仍不允許。根據港交所去年底進行的市場溝通,北向投資者對大宗交易的需求強烈,并指出將大宗交易納入北向交易是其當前針對滬深港通的主要訴求之一。
“隨著滬深港通機制的擴容和發展,香港及國際投資者通過滬深股通持有的A股數量日益增長,對大宗交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有機構人士稱,開通北向大宗交易,有助于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深化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
截至2023年7月底,滬股通累計凈流入1.02萬億元,成交50.57萬億元;滬港通下港股通累計凈流入1.22萬億元,成交17.19萬億元。深股通累計成交55.2萬億元,跨境資金凈流入9300余億元;深港通下港股通累計成交13.47萬億元,跨境資金凈流入1.13萬億元。
房東明也稱,北向開通大宗交易,利于境外資金更有效地投資內地。他具體分析稱,將大宗交易納入滬深股通,買賣雙方在收盤前就協定以收盤價交易,不需要在收盤集合競價發單,可降低因收盤集合競價買賣訂單不平衡而可能帶來的價格波動,也就是可降低由于中國香港及國際投資者大宗訂單執行帶來的市場沖擊及市場價格波動性,同時滿足對大宗交易實現最優執行的市場需求。
針對南向資金而言,“對開通非自動對盤交易也有訴求,特別是私募方面,通過這種機制可以使得兩岸的投資者能夠更為直接地交易,也是整個互聯互通機制完善的重要一步。”房東明對記者稱。
目前港交所股票市場的非自動對盤交易類似于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由買賣雙方自行達成交易,無需港交所進行確認,但達成交易后需在規定時間內于OTP-C輸入交易,向港交所進行事后報備。非自動對盤交易的交易機制較為靈活,雙方可在任意時間進行交易,沒有最小申報數量限制,港交所對交易是否符合價格范圍等要求進行事后抽查。
上述機構人士認為,允許境內投資者通過港股通進行非自動對盤交易,不僅降低了投資者交易成本、方便了投資者對港股市場進行最優的資產配置,還有利于大額南向訂單在不造成巨大波動的情況下完成交易,保護投資者權益。
監管各方將制定實施方案
在滬深港通下開通大宗交易及非自動對盤交易,將是在互聯互通機制納入股票競價交易和ETF后又一重大交易機制優化措施。
“未來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開通后,將進一步豐富互聯互通交易方式,提高兩地投資者特別是專業機構的交易便利度,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市場流動性,提升市場活躍度,增強市場價格發現功能,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上交所表示。
目前,監管各方對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納入互聯互通已有相關計劃。
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稱,下一步,中國證監會、中國香港證監會將指導兩地交易所及結算機構做好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涉及的業務、技術和監管安排的研究,充分征求市場意見,制定實施方案。
其中,上交所表示,將會同相關各方,全面系統梳理兩地市場差異,研究大宗交易涉及的業務、技術和監管等安排,在充分征求市場意見基礎上,盡快制定互聯互通下開通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實施方案,持續優化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助力實現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
深交所表示,將在充分征求市場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業務方案,完善業務、技術和監管等配套安排,保障深港通下的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平穩落地。下一步,深交所將繼續發揮區位優勢和平臺功能,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建設,持續優化拓展互聯互通機制,助力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
港交所稱,將與內地合作伙伴及各方共同制定引入大宗交易和非自動對盤交易的實施方案,包括相關業務、技術和監管等安排。待監管批準后,相關實施細節和正式開通日期將適時公布。
“期待下一步的具體實施細則,我們瑞銀也將持續參與對具體細則的建議,以便更多的投資者會參與新機制,也希望細則中能夠平衡各類投資者的訴求,同時能夠做到風險可控。”房東明對記者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