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普惠機制正加速形成,通過減排量交易、政策鼓勵、市場化激勵等,不斷激發公眾參與碳中和行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業委員會(下稱“碳普惠專委會”)5日的成立大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賀詞中表示,碳普惠是動員公眾踐行低碳、零碳、負碳行動的大平臺和有效途徑。他說,“雙碳”目標下,碳普惠作為推動消費端減碳的重要手段,促進社會從微小處改變碳排放習慣,意義重大。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也在賀詞中表示,碳普惠機制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低碳化,帶動公眾廣泛參加綠色低碳行動,有助于全社會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他希望碳普惠專委會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創造性,打造碳普惠經典案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做出貢獻。
據碳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陶嵐介紹,截至目前,各類主體發布的碳賬戶產品有數十種,在搭建碳賬戶這條賽道上各方也已開啟合作。她介紹,碳普惠專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標準制定、政策研究、數字化平臺的推廣以及國內外交流培訓等。
陶嵐表示,碳普惠專委會將以“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充分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和公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以數字化、綠色低碳化為抓手,推動公民消費端碳普惠自愿減排機制形成。通過戰略規劃、調查研究、能力建設、標準制定、國際合作等五大行動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目前,碳普惠機制已得到多方認可。2021年9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多元參與、可持續的碳普惠機制。2022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肯定了各地探索開展的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以及“碳普惠合作網絡”,鼓勵建立多元社會化參與機制,推動碳普惠落地。
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中,生產端占47%,消費端占53%。此外,聯合國環境署相關報告也稱,家庭消費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從中國碳排放結構來看,26%的能源消費直接用于公眾生活。消費端減排潛力巨大。
碳普惠的基本邏輯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依據碳普惠標準或方法學,對公眾、社區、中小微企業,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內的各種綠色低碳行為進行量化、記錄、核證,生成個人減排量匯總到碳賬本里,并通過減排量交易、政策鼓勵、市場化激勵,調動、激發起公眾積極參與碳中和行動。
攝影/章軻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通過落實正確的政策、基礎設施和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到2050年可以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至70%。聯合國環境署《2020排放差距報告》指出,當前家庭消費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轉變公眾生活方式已成為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從我國碳排放結構來看,26%的能源消費直接用于公眾生活,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占比約為三分之一。從細分領域來看,全國建筑運行能耗總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22%。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3.4億輛,交通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的10%。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