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茯苓年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1/5,羅田天麻產量達到4000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6,連續3年中藥材產值突破10億元,市場卻沒有我們的品牌。優質的茯苓被摻和進其他產區的品種中,掛別人的品牌出售。”8月15日,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九資河鎮黨委書記羅燕對第一財經記者提及前不久去亳州考察的經歷頗有感觸。
羅田縣是中藥材資源大縣,九資河鎮系“中國茯苓之鄉”,每年全國市場1/5的茯苓和1/6的天麻產自這里。近日,第一財經記者深入采訪發現,當地中藥材發展模式仍比較落后,由于加工能力薄弱,優質的茯苓、天麻等產品被銷往外地以別的品牌出售。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縣正在尋求破局之道,以打破傳統落后的產業模式。
有產量沒品牌
(資料圖片)
6月中旬,羅燕隨縣領導前往亳州考察,在藥材市場的茯苓銷售展臺前,與藥材商之間的一段見聞深深刺痛了她。
“當時藥商介紹了很多來自其他不同地方的茯苓品牌,比如有來自安徽岳西、湖南靖州、云南、貴州等地,眼瞅著商戶未提及九資河茯苓。最后我問‘有沒有來自九資河的茯苓?’商家‘嘿嘿’一笑說,‘有,但是沒有單品銷售。’”羅燕說,現場所有袋裝的品牌中,沒有一袋標注品牌為“九資河茯苓”。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了一份當時的亳州調研報告顯示,“亳州藥商說,羅田天麻比其他地方個頭大、品相好、在市場上很好賣,但由于沒有品牌影響力,產地標注云南昭通在亳州中藥材市場上銷售;九資河茯苓因自身深加工不足,原材料進入安徽岳西等地加工,產地標注岳西進行銷售。”
“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主要是深加工不足導致,我們全縣目前只有2家規模以上中藥材企業,品牌價值和產品增值沒有挖掘出來。”羅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沒有完全形成閉環,一產(種植)有一定話語權,二產(加工)薄弱,導致自身優質產品淪為他人品牌“嫁衣”。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單就茯苓品種來說,由于當地既無統一的集散地加工能力,又無自身品牌實力,鮮茯苓多被外地商販或者企業統一采購運至傳統的集散地市場如安徽岳西、亳州等地銷售。
茯苓主產于云南、安徽、湖南、廣西、貴州、湖北等地區,而云南邊境、湖北與安徽交界地區、湖南周邊地區的茯苓產量最大。其中,湖南靖州是全國最大的茯苓集散地,主供南方市場;安徽岳西也是主要產地加工集散市場,主供北方市場。南北茯苓形成三地產出,兩地集中銷售的局面。比較之下,羅田(九資河)的劣勢就顯露出來了。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本地種植戶們產新茯苓等藥材之后,主要有三種銷售渠道,其一是大企業產地直收;其二是將鮮茯苓加工后,給企業提供原料;其三是本地旅游產品對外出售,這類業務占比較小。
“每年來我們這里收購茯苓的有一些大企業,比如勁酒、同仁堂和日本津村公司的在華機構等,我們給他們提供茯苓原料。”九資河的茯苓種植戶徐師傅說。
據徐師傅介紹,他們的茯苓銷售主要以鮮茯苓和初加工為主,今年即將產新,已經有茯苓收購販子在當地活躍,目前鮮茯苓喊出的收購價在7塊錢/斤,而這遠低于亳州市場的茯苓片(30-35元/kg不等)和茯苓塊價格(27-28元/kg)。
九資河鎮最大的中藥企業湖北正光九資河藥業有限公司(下稱“正光藥業”)董事長馮政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大別山區的中藥企業很多,大概有2000多家小型商戶,進入門檻很低,形成了目前小、散、亂的局面,“茯苓、天麻等藥材,就像賣農產品一樣,有營業執照的企業或者個人就可以直接采購銷售,甚至沒有營業執照也可以干。長此以往,大家形成了惡性競爭,你喊‘10塊’,我喊‘8塊’,他喊‘5塊’,最后拼價格,本地優質的藥材無法得到‘優價’。”
在正光藥業生產車間,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加工茯苓塊、晾曬茯苓片和天麻片。“我們主要是按需生產,給市場企業提供原料。”該公司內部人士說。馮政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公司的茯苓加工產品,除去人工以及原料等,毛利率僅在15%左右。
正光藥業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公司真正能夠拿出去打上“九資河茯苓”品牌的也只有自己生產的茯苓粉、營養羹等品種,多數是生產一些貼牌茯苓產品,給國內企業提供原料。
“我們的茯苓產品品質在全國還是比較靠前的,這樣以低價對外銷售確實可惜了。”羅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靠天收”
即使種植茯苓長達30余年,徐師傅的種植模式依然還是“靠天收”。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與很多以單一作物為特色的地方類似,當地以種植與初加工為主的藥材產業也缺乏有效的統籌規劃。
徐給第一財經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地一畝地種植1700窖,加上原料松樹椴木和菌包以及人工成本等,“每畝地的投入在1.5萬元左右,畝產5000至7000斤茯苓。”徐師傅說,這兩年鮮茯苓的價格是在5塊錢至8塊錢/斤不等,每畝收入在2萬元至5萬元不等。
徐師傅記得疫情期間的2021年,那一年是他從事茯苓種植30余年來,賺得最多的一年,“那會兒茯苓價格高,我的毛收入就達到了28萬塊,純收入19萬左右。”
據中藥材天地網資料顯示,作為藥食同源的產品,茯苓每年的藥用、食用和出口的需求量都很大,從最近幾年市場和產地銷售情況來看,其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年用量高達3萬噸至4萬噸。
然而,好的年份光景卻不常在。“今年天氣比較反常,上半年生長關鍵期要雨水的時候,天氣比較干旱,下半年快成熟期的時候,雨水又比較多。目前還不知道今年產量如何,賺錢還比較困難,不知道后期行情如何。”徐師傅說。
近年來,隨著茯苓等藥材價格不斷上漲,羅田當地農戶在種植上更愿意選擇這一品種。
但作為一種林木資源消耗性菌類藥材,嚴重依賴松林資源,種植茯苓對松林資源消耗大,開荒挖窯導致水土流失,對山區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自2014年羅田全縣禁伐以來,當地茯苓、天麻種植所需的培材需要大量從外地購進,既增加種植成本,又增加森林病蟲害風險。
羅田也面臨著種質資源退化嚴重的問題,如茯苓還是使用30年前選育的品種,天麻種苗多數依賴外地采購。
據8月2日羅田縣政協會議的“建議”稱,當地藥材種植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是整體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實施品牌化運營程度不高,很多還是“人種天收,廣種薄收”,種植管理粗放,加工方式簡單,貿易方式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一些農戶缺乏質量、品牌和安全意識,缺乏種植技術、經驗和市場信息,抗風險能力弱。”
如何補齊短板
“除了種植藥材,其他的活兒我也不會干。”徐師傅說,作為農戶,大家肯定想掙大錢,但過去傳統“靠天收”的種植模式,可能會損傷大家的積極性,而接下來怎么規范化發展也是個問題。
8月2日,湖北省羅田縣政協召開“推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常委會會議,大家形成的共識是羅田縣是中藥材產業大縣,但還不是產業強縣,中藥材有產業基礎,但亟需提檔升級。
據羅田縣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該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共22.1萬畝,中藥材種植總產量9.63萬噸,在全市均位居第二。其中茯苓3萬畝,潮苓產量達3.34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1/6;天麻2.36萬畝,鮮天麻產量達2.32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1/5;野菊花1.8萬畝,蒼術1.4萬畝,“據統計,2022年我縣中藥材總產值約28億元,在全市位居第二,僅次于薪春。”
“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發展壯大產業的傳統方法已經明顯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提高畝產產量和質量、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來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羅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總體來看,當地中藥材產業還屬于初級發展的階段,發展的質效不高,需緊扣未來趨勢和市場脈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2023年,羅田縣政府辦發出《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提出,將羅田建設成為大別山優質道地藥材原料基地和區域交易中心,打造華中生態康養基地,實現中藥材資源大縣向產業強縣轉變。
當地的思路是著力打造九資河茯苓、羅田天麻道地中藥材“單項冠軍”,同時加快建立茯苓、天麻質量、品牌標準體系,補齊趁鮮加工等產業短板。
目前,當地正在實施中藥材強鏈補鏈工程,打造藥旅融合特色產業園區,一座占地222.43畝的現代化道地藥材產業園正在開工建設,該項目定位為建成環大別山地區最大的道地藥材趁鮮加工基地和鄂東皖西地區最大的藥材集散地。
“亳州、安國等集散地市場,它們的定位大型綜合性中藥市場交易平臺,而九資河鄉鎮想要將本地茯苓、天麻等單品,貼上自己產地趁鮮加工的標簽,這是縣里決心要做道地加工產業園的目的。”羅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我們的茯苓、天麻產量在全國范圍之內,有一定的市場話語權,下一步想要把品牌、價格等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