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疫情防控區域有了新的劃分。近日,根據階段性篩查結果,上海市動態調整了“三區”劃定,新劃定封控區16650個,涉及1187.8萬人;管控區13304個,涉及448萬人;防范區28075個,涉及785.6萬人。
“三區”的變動,加上方艙、隔離點、醫療機構的調整,直接影響到疫情防控的末端環節——醫療廢物(下稱“醫廢”)的處置情況。
3月以來,醫廢的不斷增多,使得收集、運輸、處置全流程都面臨著巨大壓力。作為上海醫療廢物處置的重要力量,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城投))下屬上海環境3月11日立即啟動醫療廢物處置二級應急響應,并于3月24日啟動了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三級應急響應。
應急狀態下,上海城投旗下醫廢處置團隊不斷擴充收運人員,各方協同奮戰在抗疫一線,迅速提升了整體醫廢處置效率。
醫廢產量猛增
近期,隨著上海市集中隔離點、方艙數量的增多,各點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作為醫療廢物進行處理處置,直接導致產廢總量激增。上海城投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近產廢量連日創新高,4月15日,實際收運量超過1100噸/天,是疫情爆發前300噸/天的3倍多。
醫廢收運環節成為當前醫廢處置全流程中的難點。在啟動醫療廢物收運三級應急響應后,由于各收運點位較分散、垃圾數量各有差異,且同時要實現“24小時動態清零”,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際上對上海城投原先的醫廢物流收運體系提出了較大挑戰。
“在源頭做好垃圾的分類、包裝、消殺、貯存、上送等管理環節后,大型方艙或隔離點會運用大型器械進行垃圾收運,小點位、分散點位使用公司自有的醫廢車輛進行醫廢收運。”上海城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疫情后,會根據最新情況實時動態調整收運處置方案。
能夠迅速調整方案離不開背后詳細的數據支撐。所有一線涉疫垃圾的動態變化,上海城投的一線工作人員會專門進行數據信息統計,及時根據各區醫廢量、收運工作情況及產廢機構收運需求,每天上報各類表格、各項疫情防控數據分析及動態研判報告,實時更新收運方案,優化運力,從而提升整體的收運處置效率。
據了解,上海城投收運環節的一級響應是連續三天醫廢產生量超過370噸/天,二級則是450噸/天,三級為555噸/天。醫療廢物處置二級響應是指醫廢連續三天產生量超過370噸/天,三級響應是醫廢產生量超過555噸/天時啟動。
僅3月11日至3月17日期間,上海城投累計處置涉疫垃圾3015噸,其中應急處置涉疫垃圾1074噸,當時的處置能力就已經大大超過了醫療廢物處置二級響應的370噸/天的標準。
應急處置日均超千噸
相比2020年的疫情,此輪疫情上海的醫廢處置工作吸取過往經驗,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應急收運/處置體系。自3月12日起,醫廢處置團隊所有員工就開始集中居住,在一線抗疫。
正常情況下,區域的醫療廢物產生量與該區域的醫療發達程度和醫廢處置能力呈正比。所以,上海的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一直排在全國前列,多年前就形成了“南北加一島”的醫療廢物處置布局。“南北加一島”指的是嘉定區的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公司(北),浦東新區老港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南),以及崇明島永程固廢處置改造項目(島)。
3月30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任菊萍介紹,上海已建成3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總能力為392噸/天;并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配套建設了醫療廢物的自行處置設施,能力為12噸/天。另外,以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作為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的依托,應急處置能力超過1000噸/天。
目前,上海市收運處置的醫療廢物主要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集中隔離收治點等產生的涉疫垃圾,第二類是集中隔離點生活垃圾,第三類是常規醫療廢物。3月29日,全上海市共處置醫療廢物544噸,其中涉疫垃圾占10%,集中隔離點垃圾占48%。
集中隔離收治點產生的涉疫垃圾,必須雙層包裝、分層封扎后,放入指定的周轉箱,再由醫療廢物集中收運處置單位按照專人、專車、專線收運,運送到集中焚燒處置設施,做到“日產日清”。
截至4月21日,上海環境承擔的涉疫清運任務已覆蓋了全上海市6700余家醫療機構,39個定點醫院、185個方艙醫院、76個集中隔離點,加上10個港口集中居住點以及虹橋機場、浦東機場、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的涉疫垃圾收運處置,日均處置量達1130噸。“在各個部門的協同下,上海城投下屬幾家生活垃圾焚燒廠協助進行應急處置,三級響應情況下,收運處置量可超1400噸/天。”上述負責人表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