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增長遇到很大挑戰,現有政策或不足以支持5.5%的目標經濟增速,提振經濟活力還要出臺新政策。
時代背景
討論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之前,我想先拉長一些時間,看看中國經濟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拉長一些時間看問題,對認識當前問題以及政策選擇可能都會有些幫助。
宏觀經濟的時代背景有兩個,一個是產業引擎的轉換,另一個是購買力引擎的轉換。
關于產業引擎的轉換,產業引擎未必是生產率最高的部門,未必是生產率提高最快的部門,但卻是滿足了最迫切需求、拉著經濟往前走的部門。
比如經濟發展初期,紡織品未必是生產率很高的部門,但是對紡織品的需求很迫切,為了滿足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紡織品需求,要擴大紡織品生產,要把紡織品運到全國、全世界,這就催生了機械設備、交通運輸、道路基礎設施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引擎是資本密集型工業;進入第二個十年,經濟增長的產業引擎轉換到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包含科教文娛、醫療健康、商業服務產業。這些產業迎合了最迫切的產業升級需求和消費升級需求,對其他產業也形成了強有力的帶動,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從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的經驗來看,這種轉型是成長中的必然階段,中國也不例外。
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起來困難重重:一是人力資本積累很困難;二是行業發展標準化程度低,投資周期長且風險高;三是服務業往往面臨更高的管制需求,管制程度很高,市場競爭不充分。盡管如此,中國過去十年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整體發展情況還不錯,增速遠超過其他產業。
取得這些發展,除了因為市場需求,有兩個很重要的推動力量。一個是資本市場,尤其是海外資本市場。中國大量新興產業通過在海外上市獲得企業成長的快速上升期。有大量的風險資本在中國找項目,找到項目以后在海外或者國內上市,這成為新興企業成長的主要模式。平時我們生活中也能看得到的淘寶、京東、美團等都是這個模式。另一個是互聯網科技,互聯網科技的力量不僅在于科技本身,還在于借助互聯網科技使得很多企業繞過了監管,在很短時間里取得了快速增長,比如螞蟻金融在個人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
關于購買力引擎的轉換,中國是債務主導型的金融體系,購買力主要來自信貸創造。進入21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前,中國的信貸創造主要來自于企業。企業創造了信貸,創造了全社會的存款、全社會的購買力。當然,外需的貢獻也很重要。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后,政府和居民部門取代企業成為信貸創造的主體。2020年,我國廣義新增信貸里,企業只占26%(10年前是57%),居民占24%,政府和平臺公司占50%。
有很多人擔心企業不貸款了,都由居民和政府貸款,那是不是很糟糕、是不是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資本密集型工業部門發展高峰期過去以后,企業信貸下降、居民和政府信貸上升并非個例,而是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的普遍現象,德國、法國、日本、韓國都是這樣。日本工業化高峰期的結束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1970~1990年期間,日本政府債務/GDP上升5.6倍,家庭債務/GDP上升2.6倍,企業債務/GDP上升1.5倍。中國過去十年,政府和平臺債務/GDP上升3倍,家庭債務/GDP上升2.05倍,企業債務/GDP上升0.94倍。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來源
一是市場收縮。
由前文可知,中國經濟要想增長,產業端面臨的是從工業到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的產業引擎轉換,需求端面臨的是從企業到政府和居民的購買力引擎轉換。這兩個轉換力量同時遇到了大的挑戰。
從產業引擎來看,與互聯網科技相關的一些新興產業被納入監管范圍,而且未來面臨較大的監管政策不確定性。這些舉措比較嚴重地影響了相關產業投資。中概股和港股的下跌是個示警信號,是對未來新興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的警示信號。
從購買力引擎來看,居民和平臺公司的信貸增長同時遇到問題,問題背后是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房地產行業一手托著住房抵押貸款,一手托著賣地收入支撐的平臺貸款。房地產行業遇到了問題,信貸增長也會遇到問題,防止信貸坍塌的呼聲不是無的放矢。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市場自發力量收縮,需要逆周期政策幫助市場渡過難關。
財政政策方面,2022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增速8.4%,政府基金預算支出增速22.3%,合計增速12.8%。公共預算支出8.4%實現起來問題不大,政府基金預算支出增速22.3%或成問題。政府基金預算支出高度依賴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今年一季度賣地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六到七成,全年或呈負增長,直接影響政府基金預算支出。如果政府基金支出遠低于預算支出增速,今年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較為有限。
貨幣政策方面,央行提的工作目標是“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從量而言,過去5年社融平均增速為15%,名義GDP平均增速為8.9%。而今年名義GDP增速約為8%~9%,社融增速僅在10%左右,能否與經濟增長目標相匹配,尚有待觀察;從價而言,目前政策利率下降10個基點,存款類機構回購利率在此后45天均值和前45天均值下降5.6個基點,說明貨幣當局的降息意愿較低。
新經濟政策
有沒有既能刺激經濟增長,又能避免刺激政策后遺癥的政策舉措?
答案是有,空間很大。
一是充分使用利率政策,大幅降息。通過降息強化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增加信貸,增加全社會購買力。這里我們做了一個比較分析:用兩種辦法刺激經濟,一種是主要依靠降低利率,同時較少依靠融資平臺投資的組合;另一種是主要依靠融資平臺投資,不降低利率的組合。兩種組合相比,第一種組合能夠在實現同樣經濟增長的同時,降低杠桿率、提高民營投資占比。
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是“降息無用”。利率政策是教科書答案,是其他國家都在普遍使用而且發揮重要作用的政策工具,“降息無用”是個很強的判斷,需要拿出來像樣的理由和證據才行。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有很強的預算軟約束,國有企業對利率不敏感。那么民營企業和居民部門呢?難道國有企業對利率不敏感,股票市場對利率也不敏感?國有企業對利率不敏感,可以采取信貸配置的手段,其他部門難道不是利率越低,對其資本負債表改善越有幫助嗎?
二是財政保底。財政的可持續性最終取決于經濟可持續性,取決于企業活力和經濟活力,而不是財政預算平衡。在當前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的情況下,需要更大的財政支出,補貼疫情防控中受損的企業和中低收入群體。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隱性債務治理很有必要,解決的辦法是先疏后堵。目前缺少現金流收益的公益類和準公益類基建投資在總的基建投資里占比很大,融資渠道做不到匹配,需要通過財政貼息債券和政策性金融貸款支持這方面的基建投資。
三是監管政策改革。對于新興產業,監管的基本理念應該是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要通過做加法實現減法,先立后破。監管層面要給市場留下充分的摸索和試錯空間,確保在行業成長中解決問題。改革需要先從監管部門自身做起。監管政策出臺之前要廣泛征求利益相關方意見,充分考慮政策出臺以后可能帶來的各種后果,謀定而后動。對監管當局和監管政策也必須配套相關的問責機制和糾錯機制。當監管政策在觀念和利益沖突的夾縫中尋找缺口時,能做出結構改革當然好,沖突太大,時機不成熟的時候,等待也是一種智慧。
四是穩住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問題不僅是房企短期流動性壓力,也是房地產市場發展拐點和房企中長期的去杠桿壓力,防止房地產市場成為未來宏觀經濟穩定的拖累。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盤活房企沉淀資產,幫助房企溫和去杠桿。房企融資開前門,堵后門。加快推出住房保障金融政策支持。推動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市場化競爭。
(作者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