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趨勢下,養老金融的巨大發展空間已成市場共識,各大金融機構均對這一市場摩拳擦掌。其中,作為對第三支柱涉足較早的保險業,如何在競爭中立足?
在近日舉辦的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太保壽險董事長潘艷紅認為,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或儲蓄類產品,保險業在構建“積累養老財富、抵御長壽風險、建設產服生態”方面,具有自身獨特價值。
養老金融市場空間巨大
潘艷紅認為,老齡化趨勢下,我國養老金融與養老服務市場空間巨大。
一方面,目前我國養老體系仍以基本養老金為主,但替代率水平持續下降。潘艷紅表示,職工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由2001年的70%以上下降至當前的40%左右。世界銀行建議,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應不低于70%,而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測,未來5-10年,我國預計會有8萬億~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有待補充,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市場養老需求持續增長。改革開放后最先享受經濟發展紅利的人群逐步邁入老年階段,央行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調查顯示,戶主年齡56~64歲的家庭戶均總資產最高,其次為46~55歲,這部分群體有較強養老資產儲備需求。但他們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僅有20%,且以短期銀行存款和理財為主,專業養老金融市場無疑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家庭戶均人口僅為2.62人,較2010年減少0.48人。家庭結構小型化,使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正在轉變,對社會化、市場化養老服務接受度持續提升。加上中產階層對養老生活品質的追求與普惠養老供給之間的落差,進一步打開了市場化養老服務的市場空間。
在這樣的形勢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三支柱建設正步入快車道:一方面國家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加大,2021年國家層面關于第三支柱建設的頂層設計出臺;另一方面銀保監會也積極推動,加快保險業探索試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金融產品在試點基礎上擴面,個人養老金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保險業三大獨特價值
老齡化的趨勢以及發展第三支柱的政策紅利下,保險業的各類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業的養老目標基金、商業銀行理財子的養老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紛至沓來。在產品供應越來越豐富的同時,跨行業的競爭也愈加顯現。其中,涉足養老第三支柱較早的保險業有何優勢?
潘艷紅表示,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或儲蓄類產品,保險業在構建“積累養老財富、抵御長壽風險、建設產服生態”方面,具有自身獨特價值。
她分析稱,首先,從行業的經營特性來說,保險業依托生命表等專業精算技術,通過科學、精準、合理的養老金統籌和規劃,在抵御長壽風險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價值。基于保險業大數據制定的生命表,是行業精準覆蓋長壽風險的技術基礎。目前行業正在使用的第三套生命表,基于3.4億張保單、185萬條賠案數據,覆蓋了1.8億人口數據,為行業承擔長壽風險保障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這是保險業服務于養老金融方面有別于其他金融產品的獨特優勢。
潘艷紅稱,資管新規實施后,養老保險產品是唯一可以提供超長期限、保底收益的養老金融產品。之所以會有這方面特點,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行業強監管的制度設計。國內很早就建立了以償付能力為主線、保險保障基金制度作托底的審慎監管制度,使保險產品長期的保證收益和可預期的合理收益得到進一步保障和加持,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凈值型金融產品不具備的。
其次,經過這些年的積累,保險業在長期資金的投資方面,也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負債特性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較好平衡久期、流動性、收益、風險等多重目標要求,實現穿越周期,平滑市場波動,獲取穩定的養老財富增值的目的。2013~2021年8年間,4家上市險企年均綜合投資回報率達到5.59%。穩定的、可持續的收益是保險投資的特點,也是和養老金投資最契合的特質。
再次,從主業的保障功能來說,保險業與健康養老產業有著天然的契合。新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下,保險消費者的需求正從單純的保險產品升級為包括財富管理、健康養老服務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通過將長期資金優勢與康養生態圈布局相結合,保險業在打造康養產服生態體系方面正顯示出特有的綜合價值。
從保險業資金的資產特性來看,與康養產業對社會資本的需求特性高度契合。“養老健康產業建設投入資金體量大、投入期間長、回報周期也比較滯后,絕大部分社會資本難以承受。而壽險業投資資金長久期、回報要求穩定的特性,與養老產業天然契合,可長期、持續、穩定地參與康養產業發展,可以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和客戶來源,扶持產業度過最初的三到五年能力建設的爬坡期。”潘艷紅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