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相關城市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其中長三角被賦予了新使命,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從長三角一體化推進的情況看,省級層面非常重視,江蘇黨代會報告提出,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科技協同創新等重點領域,創新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全省各區域各領域都要和滬蘇浙建立緊密型、互補性合作關系,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等。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進帶來了哪些機遇?
第一,港口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機遇。
港口發展的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長三角組合港的建設明確了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在一體化發展中的定位,長三角港口發展將形成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共同帶動的格局。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都有強大的腹地,和江蘇、安徽的沿海沿江港口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安徽港口已經完成了初步整合,江蘇內河港口的吞吐量在長三角區域名列第一,如果進一步優化組合,對建立內外暢通的物流大循環體系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對腹地經濟發展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沿江城市、沿海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第二,產業和科技創新協同帶來的機遇。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產業和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是關鍵,就是說要加快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形成長三角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想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布置完整的產業鏈條不可能,但是把產業鏈上的某一個環節做到最強是可能的。一體化帶來產業的調整和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對每一個地方都是機遇。創新鏈的打造必然帶來創新成果的外溢,這些成果的轉化也會帶來機遇,很多地方在上海建立科技飛地,就是要抓這個機遇。
更重要的是在長三角產業和科技協同創新中,國際和國內的產業和創新資源向長三角地區轉移,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長三角加快布局,抓住了這次機遇就能帶動產業優化升級。比如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在上海集中布局,周邊地區都有機遇。在科技創新方面也有許多平臺在建設,G60科創大走廊、滬杭甬產業科技創新帶都在規劃建設,搭上了就是機遇。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長三角乃至全國都會把科技創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每個城市只有早做準備才能抓住機遇。
第三,龍頭產業優化布局和向長三角集聚帶來的機遇。
世界500強企業如通用電氣、西門子、飛利浦等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化布局,大型央企如中國船舶、中國中鐵把總部遷到長三角或者組建長三角總部,龍頭民營企業也在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區域的布局。抓住了龍頭企業就抓住了產業鏈的核心,也就抓住了創新的主體。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龍頭企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家龍頭企業的發展往往帶動幾十家甚至上百家配套產業的集聚。
第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協同提升帶來的機遇。
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支撐高水平的產業,新的基礎設施支撐新的經濟。軌道上的長三角和數字長三角對經濟的帶動和傳統的高速公路、網絡傳輸不可同日而語。
高鐵的建設、軌道上長三角的打造將大大便利城市之間的連接,同時帶動沿線的城鎮快速崛起,速度的提高、空間連接的便利對企業意味著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高速泛在的互聯網特別是物聯網的建設將為很多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支撐,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要建立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設施上。智能駕駛、網聯汽車、新型國際貿易的繁榮需要依托新一代的互聯網。
第五,共同防疫抗疫帶來的機遇。
要以新冠肺炎疫情的聯防聯控為契機,把長三角公共衛生服務提高到新的水平,特別是要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形成預防、檢驗、診斷、治療、康復一體化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這不僅將為公共服務特別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完善帶來機遇,還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可以說大健康產業迎來了風口期。
第六,戰略平臺的規劃建設、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帶來的機遇。
臨港新片區謀劃了再造一個浦東的宏偉藍圖。從1990年浦東開放到2020年,周邊很多城市因浦東的開放而崛起。臨港新片區的建設等于是浦東的第二輪開放,并且是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開放,必然會帶動周邊更多城市快速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機遇還有很多,關鍵是要認識到機遇并創造條件抓住機遇。這需要從長遠上、戰略上謀劃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和有效體制機制。很多城市想短期見效,其實只要圍繞著發展戰略和長遠目標制訂每年的計劃并狠抓落實,每一年都會有每一年的成效。不謀長遠者,不足謀當前,只有從長遠謀劃,才能有長期收益。
(作者系寧波社科院院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