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身險行業原保費增速降至個位數,首年保費首次連續三年下滑。市場不禁疑問:中國人身險市場是否已經飽和?
3月10日,奧緯咨詢發布報告《中國人身險市場未來展望》(下稱“報告”),根據報告顯示:參考其他亞洲發達市場的經驗,中國人身險在穩定成熟期,滲透率有望達到11-13%,到2050年,中國人身險市場保費規模預計將達到45萬億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想要釋放這45萬億的潛在市場并非易事,在過去40年,中國人身險行業經歷了指數級增長,截至2020年底,中國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規模已達到近4萬億人民幣,僅次于美國。
然而,目前保險業步入了一個“彎道期”,這是一個既有利于超車,也可能會失速的階段,考驗著各家保險公司的對應之策。
1、保險業步入“彎道期”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11日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1年末,保險業總資產24.9萬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年末低6.5個百分點,2021年,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5萬億元,同比減少0.8%,比2020年增速低6.9個百分點。
保險業增速放緩背后,是既往的保險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報告稱,在保險銷售渠道方面,目前存在6大問題:抱有不切實際期望的代理人“閃進閃退”導致行業“大進大出”的模式難以為繼;不穩定、低質量代理人難以抓住高潛力中產及以上客群機遇;數字化工具對提升代理人產能有效,但需大力度的推廣和培訓落地;數字化渠道的局限性導致其難以動搖現行分銷格局;惠民保刺激商業健康險的發展,而不是蠶食;客戶保險認知不足,“虛假的安全感”普遍存在。
除了渠道以后,保險產品開發,保險服務供給均走到了一個瓶頸期。
為此,報告建議,保險行業應該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結構性改革,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有效打通客戶信息及需求、產品及服務交付渠道和綜合保險生態,對逐個擊破短期挑戰、逐漸釋放長期市場潛能至關重要。
改革的核心是險企服務宗旨的升級,即從單一的銷售產品,向服務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轉變。這一模式的實現需要與客戶構建多層次的深度互信: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對產品服務的信任,對險企的信任。
報告提出了4大路徑,包括包括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在代理人渠道,重塑代理人渠道以滿足中產及以上客戶群體的需求;在2B2C渠道,與機構伙伴一起,提升對終端客戶的價值主張;在數字化渠道,抓住廣闊市場機遇,賦能客戶服務及轉化。
2、一次大規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事實上,頭部險企已經走在改革的路上,中國平安于2019年啟動壽險改革,整體改革方案早已涵蓋了上述《報告》提出的4條路徑。
從宏觀意義來看,平安的壽險改革目標是讓平安成為全球最領先的人壽保險公司,不僅僅局限在保費收入、人員規模、盈利等方面,還要成長為行業標桿;從微觀意義來看,壽險改革初衷是從市場發展、消費者需求、市場占有出發的,要加人效、加客戶粘性,為平安壽險后續的EV、NBV的強勁增長做鋪墊,提高產能以及價值輸出。
這是壽險公司一次大規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驗,截至到目前已持續了3年之久,且還沒有結束。
改革主要分為三大領域,一是渠道改革;二是產品改革;三是科技賦能。
在渠道改革方面,代理人渠道一馬當先,線上渠道、銀保渠道隨后跟進。代理人渠道改變了過去“人海戰術”,推行“優才計劃”,進行價值轉型,最終目的的實現質量提升以及代理人收入的大幅提高,重新定義營業部評價體系,在全系統落地“三好五星”體系,用“行為好支撐質量好,質量好驅動業績好”的內在邏輯,重建營業部生態。
專業化、精英化是未來發展趨勢。在更多的收入選擇、更快的晉升機制吸引下,平安人壽的代理人結構開始呈現年輕化、高學歷、高素質特點,不乏名校畢業的代理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保渠道改革上,平安堅持價值導向,從產品、科技、渠道三個方面著手,打造平安銀保新模式。產品上構建專屬的產品團隊,聚焦長期儲蓄型和風險保障型保險產品;科技方面強化科技賦能和線上化經營,進一步提升客戶經營及服務、渠道管理、銷售支持等方面的智慧化程度。渠道方面,一方面平安人壽與平安銀行緊密合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形成一套專業化、智慧化的銀保業務新模式;;另一方面,做精外部合作銀行業務,嘗試與有意愿的銀行探索獨家代理模式,協助合作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務。
而在線上渠道改革上,平安采取以綜合金融產品銷售為基礎來推動線上發展的模式。為此,平安在逐漸加大投入。雖然數字化渠道目前只貢獻了有限的人身險保費,但數字化渠道實際上打破了線下渠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填補了傳統渠道在客戶觸達上的空白,對于覆蓋大眾客群和長尾客戶尤其高效。
平安在實行渠道改革的同時,產品改革也在同步推進,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重點在于利用平安整體綜合金融的體系的優勢,在“壽險+”、“金融+”和“服務+”三個方面做系統化的產品體系改造,根據不同代理人的銷售能力、不同消費者需求展開,進一步推動綜合金融。
而貫穿著整個渠道改革和產品改革進程的,則是科技賦能。中國平安一向以科技作為領先于行業的優勢,在改革中,平安運用科技打造全新的數字化經營平臺,科技提供人工智能招聘、線上培訓、線上營銷、數據驅動活動管理、智能客服等技術支持。
數字化工具效果顯著,在營業部,從數字化增員、培訓、活動量以及日常管理等四個主要方面,賦能營業部經營管理、代理人日常高效經營展業,試點部月均FYP同比提升了14%。
3、醫療健康生態圈戰略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安壽險改革的同時,保險服務也在同步升級。
目前,中國平安已構建了“保險+”三大服務體系:保險+健康管理(省心、省時、省錢);保險+居家養老(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管家專心);保險+高端養老(核心區位、稀缺醫療、專屬管家、尊享人生、極致照護)。通過服務,不僅鞏固了產品地位,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在產品紅海中跳脫出來。
目前,平安正在致力于將海外流行的HMO模式移植到中國,并進行一輪本土化的改造。簡單來說,HMO指的是在收取固定預付費用后,為特定地區主動參保人群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體系,本質上是醫療體系和保險制度的融合。
模式上就是把保險公司、醫院、醫生串聯起來,打造一個“保險+醫療”的商業閉環,其中保險公司負責發行保險產品或提供健康服務,醫院提供醫療場所。對于用戶,買了保險就可以優惠享受疾病治療等服務。HMO的理念是“預防為主”,它有助于中國最大限度地控制醫療費用上漲。
以HMO理念委托,平安再度戰略升級醫療健康生態圈,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探索“HMO+家庭醫生+O2O”模式,打通供給、需求與支付閉環,覆蓋健康管理、亞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及養老管理等五大醫療健康服務場景,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養老服務,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在上述報告中也提及,在當下,養老需求越加旺盛,人身險公司應當抓住機遇。
中國平安在醫療健康生態圈戰略的賦能之下,首推“中國式”養老模式:即高端社區養老(平安臻頤年)+居家養老(平安管家),深度對接國家戰略“9073養老模式”(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
其中的平安居家養老,更是涵蓋了三大特色服務,包括1個專屬管家:7*24h全天候守護,終身免費的專屬管家服務;10大服務場景:650項居家全場景養老服務,100+健康管理服務,涵蓋預防、管理、診斷等10大手段;以及1套監督體系:6大保證體系,確保服務質量,代表老人監督服務過程,保障客戶權益。
“平安始終堅持一個初心,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專業創造價值,解決人民‘煩心、煩時、費錢’的煩事,提供省心、省時、省錢的高質量服務,以保險+HMO為人民謀求幸福感。”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表示。
升級后的升級醫療健康生態圈,再度鞏固了平安壽險改革的成果。
上述報告也寫到:生態圈的目的在于整合產品和服務,隨著生態圈的逐步建成,它應該被嵌入到險企的各個銷售渠道中,包括代理人渠道、2B2C渠道和數字化渠道。
生態圈最終成功與否,在于能否通過與客戶建立多維度信任關系,將公司的價值理念全方位融入產品與服務、完成輸出。除人身險產品外,延伸至醫療、健康管理、老年護理、財富管理等各類康養和金融服務。同時,升級“產品+服務”思維,以模塊化的方式將各類產品和服務進行組合、搭配,形成針對客戶全生命周期痛點和訴求的一籃子解決方案。由此樹立積極幫助客戶實現美好生活的企業形象,在同質化的市場上脫穎而出。
業績,平安壽險改革成效的最好說明。去年,中國平安業績承壓,單月保費收入一直呈現收縮狀態,直到去年12月,平安保費收入一改頹勢,止跌回升,單月總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63%,環比更是大漲38.28%,該環比增速甚至高于2020年12月的環比增速。
今年1月,中國平安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21%,與去年同期下滑5.54%的增速相比,平安首月保費收入出現了V型反轉,1-2月,再度增長了1.22%,確認了反轉趨勢。
改革難免會經歷陣痛,但也是成功走過“彎道期”的必經之路,隨著平安壽險改革的持續深化,必將再度迎來新一波的高速發展期。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