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Nature期刊發布的一篇關于“新冠病毒(SARS-CoV-2)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的研究論文引起廣泛關注。
根據研究論文,英國牛津大學格林鄧普頓學院的Gwenaëlle Douaud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數據,通過縱向腦成像掃描圖像的方式,調查了785名英國老人(年齡在51~81歲間)。結果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與嗅覺、記憶等相關的腦區會發生退行性變化。
研究證據充分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新的病毒,我們對它的認識還在不斷地發展。病原體感染人體的過程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身體反應和風險,新冠病毒也不例外。”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吳耀文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這項研究有充足的科學立論依據。
通過影像學比較,研究人員觀察到一些顯著變化,比如,在眶額葉皮質和海馬旁回腦區(與嗅覺、事件記憶直接相關),感染過新冠后,灰質厚度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減少。再如,與初級嗅皮層直接相連的腦區,組織損傷的信號更明顯。
研究人員表明,實驗過程中,新冠感染者的嗅覺相關區域平均每年損失率為0.7%。其中,海馬旁回、初級嗅覺皮層的損傷率高達1.3%~1.8%。而普通老人的海馬旁回每年平均損失率僅為0.2%~0.3%。
論文還顯示,在感染新冠后,老人的認知能力顯著下降。與未感染者相比,受感染組的大腦灰質體積減少了0.2%~2%。該研究論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家杜奧德(Gwenaelle Douaud)對媒體表示,灰質減少0.2%表示大腦老化約1年,灰質減少2%則意味著大腦老化約10年。
上述研究遵循哪種邏輯基礎?神經醫學領域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德生對記者分析,上述研究所使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屬于循證醫學證據強的研究設計,并按照真實世界疾病的發生規律進行隨訪觀察。
朱德生描述,研究調查的群體為785位英國老人(51-81歲),根據隨訪過程中(38個月)觀察對象是否發生新冠肺炎,分為新冠患者組(401例)及正常對照組(384例);比較兩組患者間的腦組織影像學改變,主要觀測的區域有眶額皮層、海馬旁回、梨狀皮層、嗅結節,它們都是大腦中與氣味和事件記憶相關的區域。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后,與嗅覺、記憶等相關的腦區會發生退行性變化。上述研究設計科學,影像學評估技術先進,總體循證醫學證據充足、可靠,可以支撐結論。”朱德生說。
退行性變并非不可逆
病毒引起的人類大腦退行性變有無先例?這一大腦退行性變是否可逆?
朱德生告訴記者,當個體免疫力下降時,環境中的病毒就會侵犯人體,包括破壞血腦屏障,病毒及相關炎性分子侵襲腦組織,引起腦組織皮層或者白質的病變,導致大腦功能發生損傷及退變。這些退變在例如病毒性腦炎(乙型腦炎病毒,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腦炎后遺癥等方面都有先例。
朱德生進一步表示,由于人類大腦的中樞神經細胞再生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一旦腦組織發生損傷,其修復能力較差,輕度腦損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好轉,嚴重的損傷會殘留后遺癥,不可能發生完全逆轉,“面對病毒的侵襲,仍要以預防為主,早預防、早診斷才能早治療、早康復。”
事實上,近年來,病毒引起腦組織損傷與萎縮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治療方案等一直是國內外神經內外科、醫學影像科專家學者積極探索的方向。
吳耀文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曾在去年7月于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研究論文,該論文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或將成為急性心梗和缺血性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
但仍有學術專家對上述研究論文持疑問觀點。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系主任唐金陵表示,基于大型電子病歷數據庫的非隨機分組的觀察性分析,以“真實世界證據”的呈現方式,正在被推崇成為隨機對照試驗的替代方案。
“比如UK Biobank,盡管這些‘真實數據證據’有大量治療過的病人可用且出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仍屬于觀察性研究范疇,這會錯誤報告有統計學顯著意義的、但并非真實因果關系的結果,或者會錯誤地漏掉具有足夠臨床價值的效果。也就是說,觀察性研究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不足的風險。”
唐金陵說,要證明一項治療無效或只有中等效果,必須依靠有足夠樣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才能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性。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統計學調整方法可以肯定地排除觀察性研究中的所有混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