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尼克松的私人醫生問一位13歲的小男孩,你將來長大想做什么?這位小男孩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做醫生”。尼克松的私人醫生覺得有些奇怪,因為這并不是當時流行的回答。
今年是尼克松總統訪華50周年。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七天訪問,那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被國際輿論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夫人及其隨行人員來到少年宮。上文中小男孩叫做桂永浩,當時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全程陪同尼克松夫人參觀。他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尼克松私人醫生的提問,是他之前沒有想過的,但“這一直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
50年過去了,如今的桂永浩不僅如愿,還成為了著名的兒科專家,曾擔任過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等職。當年尼克松的來訪打開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也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尼克松夫人眼圈都紅了”
桂永浩回憶道,當時尼克松的私人醫生對于他的回答非常好奇,繼續追問為什么。桂永浩回答道,“因為我的父母都是醫生,我從小就在這樣的家庭里受到熏陶,我很熱愛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生。”
桂永浩如今回憶起這段交流表示,那時的聊天很自然,也很樸實,“無意中拉近了距離”。事實上,之所以桂永浩顯得如此自信,是因為為了接待尼克松夫人的來訪,他和他的小伙伴做了大量準備。
當時的桂永浩是中福會少年宮外事接待小組組長,在那個年代,中福會少年宮是少有的幾家能夠開門接待外賓的單位。桂永浩說,在少年宮指導員的指導下,他們收集關于美國的信息,包括地理、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當時信息資訊并不豐富,“但是大家都很努力”。
所以在臨近接待的時候,桂永浩“已經把每個州的情況背得滾瓜爛熟”,事后他在他就讀的鎮寧路小學做過一次國際形勢報告,在沒有稿子的情況下,他一口氣講了2個小時。
在尼克松訪華前,他派出了國家安全顧問高級助理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 Jr.)來打前站,他也來到了少年宮,少年宮的小伙伴按照當時的指導方針“不卑不亢,以禮相待”接待了他,黑格對這一站的行程非常滿意,高興地離開了。
時間最終來到了1972年2月27日,當天由于尼克松忙于“上海公報”等公務最終沒有到少年宮來,但他的夫人及隨行人員按既定日程來到了少年宮。
桂永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時接待工作遠非獻個鮮花這么簡單,而是全程陪同。他跟隨尼克松夫人走入少年宮的多個房間,內有多個興趣小組正在活動,如舞蹈、航模、剪紙等。
當他們來到合唱隊前時,合唱隊唱起了美國知名民謠《稻草里的火雞》(Turkey in the Straw)。因為當時中美兩國的交流才剛剛起步,同學們能唱起這首歌曲讓尼克松夫人相當意外和激動,“我當時看到尼克松夫人眼圈都紅了”,桂永浩說,“一個細節的安排,在無形之中產生了心靈的打動”。
如今的桂永浩再度回憶起這段經歷,說道,“那個時候雖然只有13歲,但經過這樣的洗練以后,確實讓我們大開眼界。在我們少年兒童的心目中,埋下了非常深刻的全球視野萌芽。”
中美民間交流
在尼克松來訪后,激發了少年宮小伙伴們主動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學習外語的動力。桂永浩說,他更加堅定地要學好英語,他認識到“如果能很好運用語言這一工具的話,對于介紹我們這個國家,促進各國相互了解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而當時唯一能夠學習英語的渠道,是收聽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教學節目,桂永浩說,“我就從初級班開始聽,一直跟著學了五年,一節課也沒落下,我的英語就是這么自學而成的,期間燒壞了兩個15塊錢的收音機”。
20世紀70年代末高考恢復,深知做醫生不易的父母,并不想讓桂永浩學醫,但是桂永浩還是偷偷的改去了志愿,如愿考上了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91年,已經是兒童心臟病專家的他,獲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兒童醫院高級訪問學者的機會,赴美進修深造。
“我能夠到美國深造三年半,得益于一位非常優秀的華裔美國兒科專家丁亦鳴(Rosalind Ting)”,桂永浩說。丁亦鳴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兒科終身榮譽教授,也是上海第一醫學院的校友,鑒于丁亦鳴的貢獻,1998年她榮獲了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
在1979年中美建交后,“她只有一個愿望,通過她的努力,打通中美兩國醫學學術交流,非常努力地在美國各地籌集資金,尋找資源,資助中國學者到美國醫院和醫學院學習,我也很榮幸得到了資助”,桂永浩說,這些學成歸來的學者,很多都成為了中國醫學界的頂梁柱。
中美學術交流和民間交往是雙向的。此后,又有美國兒科醫學專家團多次訪華,桂永浩與他們互相交流學術成果,消除誤解。桂永浩說,中國在嬰幼兒死亡率下降、提高疫苗接種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有些指標甚至超過了美國,這讓美國的同行非常吃驚。
到上海醫學院任職后,桂永浩建立起了全球健康研究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推進全球合作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他說,我的理念是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國際視野,這和我一路走來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如今每年在中國農歷新年時,他都會收到大量來自美國同道的祝福,桂永浩表示,“真切感受到,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間的交流非常自然和友好的,也是雙向互利的。”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