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21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入選項目涵蓋了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天文物理、化學能源以及量子計算等多個領域。
“天問一號”落火、“天和”成功發射、二氧化碳淀粉實現人工合成、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新冠逃逸抗病毒藥物機制的發現、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規模化制備、“祖沖之號”量子計算機、自供電軟機器人成功挑戰馬里亞納海溝、鳥類遷徙路線成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的發現入選了2021年十項重大科技進展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去年針對上述重大科技進展中的多個項目進行過報道,包括“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天和”發射、嫦娥五號月球采樣、“祖沖之號”量子計算機等。此次十大科技項目,航空航天領域項目占據了近三分之一,凸顯了中國對空間技術的重視。
發展航空航天科技已經被列為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物理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國家開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通過發展自主科技戰略技術,中國有望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2月25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一場關于科技創新的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余項,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已經達到169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超過6%。
他還表示,我國加快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發,通過實施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我國獲批I類新藥從2008年之前的5個達到現在的75個,一批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投入使用。
從此次入選的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來看,生物技術領域有一個,為清華大學婁智勇、饒子和與上海科技大學高巖等發現的新冠病毒聚合酶的核苷轉移結構域是催化mRNA“加帽”成熟的關鍵酶,明確了“帽結構”的合成過程,為優化針對聚合酶的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在新冠變異株對現有疫苗和中和抗體形成免疫逃逸的背景下,急需開發能夠有效應對各種變異株的廣譜疫苗和藥物。這項科技進展為開發新型、安全的廣譜抗病毒藥物提供了全新靶點。
近年來,中國科研創新實力快速崛起也吸引了全球的關注。根據全球出版集團愛思唯爾2月28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中國各大城市在科研人員和科研產出的總量及增長表現突出,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中,科研產出和學術影響力是衡量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在科研產出方面,2016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僅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科學論文發表數量就超過100萬篇。報告同時強調,國際合作對于推動知識分享和提升科研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如何支持城市形成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以及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已成為中國科技戰略的重要議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