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提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投資是我國發展碳中和的重要原因。而將碳中和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約束條件的觀點實則走入了誤區。
26日,劉俏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華軟科技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知行合一 碳望未來”學術論壇上表示,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里,投資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之間存在非常高的相關關系,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找到體量龐大甚至能替代過往工業化時期增長的引擎領域。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組織的估測,全世界完成碳中和需要131萬億美元的投資。如果中國占三分之一,那么就需要255萬億人民幣的投資。未來三十年,這項體量龐大的戰略投資對中國經濟健康實現模式轉型至關重要。
在劉俏看來,當前大眾對碳中和的認識存在個別誤區:一是認為,實現碳中和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改變了能源結構,提升了碳匯、碳捕捉和利用技術,基本就能完成碳中和。劉俏表示,這種觀點忽視了中國面臨著發展和減排并存的挑戰。中國各個區域、各個行業發展不均衡,如何將碳排放權稀缺生產要素做出更合理的資源配置,這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也是管理學的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碳中和主要涉及高碳排放行業。劉俏表示,國民經濟通過上游、下游的關系形成嚴密的網絡,也有很多的節點行業,碳排放的情況或者技術變革以及商業模式變革本身會產生很強大的乘數效應,波及出去影響到整體經濟的情況。如果只關注所謂重碳行業,并不能捕捉中國經濟運行的本質,以及什么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最優路徑。
對于發現碳價,劉俏認為,在當前生產力水平下,依靠單一的碳交易體系,找到水平恰當的定價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業允許有不同的差異化碳排放權的定價。另一方面,除了全國碳交易體系給出價格之外,也可以通過用資本市場信息倒推某一個企業或某一個行業甚至全國平均碳價的水平。無論是中國碳價格本身差異化還是全國統一科學實證實施作為基礎的認知,對未來碳稅政策的實施或者說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其他碳相關金融衍生品的推出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這是未來做碳中和行動方案應該關注的一點。
此外,劉俏還分享了團隊的研究成果:碳中和中國經濟模式轉型下,碳節點行業的分布情況。劉俏介紹,根據生產網絡按照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在整個國民經濟上下游關系傳遞過程中,二氧化碳流動呈現出二氧化碳流動的網絡,用網絡理論可以找到節點行業。所謂“節點行業”是指在上述網絡里處于關鍵位置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一旦出現技術的變革,不管是減排或者說利用以及封存等技術變革,都會帶來倍數效應,對上下游產生外部的效益。
通過對一百多個行業的分析,劉俏團隊發現,排名在前的節點行業和所謂的八大重碳行業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關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大重點行業很可能是節點行業,但并不是所有的節點行業都是八大行業。
“這可能給碳中和行業的行動方案帶來啟發,著眼于未來經濟轉型,究竟什么行業對驅動中國實現碳中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也將有一些成果逐漸公布出來。”劉俏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