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迷思
長期以來,仙股是香港市場永遠的謎。這些股票普遍具有業績差、市值小、成交量低、股權高度集中、頻繁資本運作、常年不分紅、莫名暴漲暴跌等特征。在我們統計的2200多只港股中,大概只有1000多個公司不屬于我們這里定義的仙股范疇(本文仙股和細價股通用)。也就是說,一半的港股居然都是“垃圾”。由于這些股票的股價往往低于一港元,它們又被戲稱為“仙股”,其中不乏“老千股”——那些大股東利用供股、配售等融資手段進行資本操作,侵犯小股東利益的股票。奇怪的是,這些股票長期存在,而它們的肆意妄為似乎也不必承受什么后果。
香港是一個注冊制市場。如果我們把港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序,并與A股主板上市公司做對比,我們會發現,港股的市值分布類似于一個標準的正態分布曲線,A股則類似右偏 ,即鮮有公司分布于一定市值之下。兩市公司市值分布狀態的不同,是香港市場實行以市場為主導的注冊制的量化體現。眾所周知,在沒有外力(監管)干預的情況下,大數據樣本往往呈正態分布。而A股的右偏形態顯然是受到了監管對于上市公司最小市值要求的限制。
上述兩點說明了,香港注冊制下產生了一大批仙股,而仙股是“韭菜”成長的溫床。我們的計算顯示,在這個總市值逾42萬億港元的市場里,每年因為仙股通過配股、供股與合股等“資本運作”手段使散戶蒙受的損失可達數百億港元。這個數字看似只是總市值的千分之一,但是對于投資者而言,損失一塊錢都不應等閑視之,都說明了這個市場的欠缺。這或許值得A股未來實行全面注冊制時引以為戒。
A/H溢價
在這個近一半都是垃圾的市場里,我們應該如何投資?我們的量化分析發現,機構都扎堆在大市值、高質量和高分紅的200多只股票里。這些股票的成交額占據了整個香港市場成交額超過80%,剩下的股票幾乎沒有什么流動性。這種低流動性的特征或許也讓莊家可以更有效地控盤,實現自己“資本運作”的目的。然而,如果所有的“聰明錢”(機構)都在頭部10%的股票里抱團,同時,交易流動性也只能在這200多只股票里提供有效的價格發現,那么考慮到這些股票的定價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它們的估值應與它們的基本面價值非常貼近。
如是,為什么A股相對于港股的溢價卻是如此突出,經年不變?甚至在滬港通開通后的7年,A股的溢價居高不下,經久不衰,從不均值回歸?同時,一個坐擁1000多個小市值股票的市場里, 最小市值的那部分公司具有顯著的超額回報,卻鮮有機構參與?機構難道都將法默的“三因子”模型拋之腦后了嗎?
我們的量化分析發現,H股的市值越大,溢價越小。但即便如此,除了一只H股外(招商銀行),所有H股的估值都低于它們對應的A股的估值。如果由于市場結構使H股定價理論上反映了其基本面,同時H股的估值相對于A股長期處于折扣,那么A/H溢價的長期存在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A股顯然是太貴了。我們的數據顯示,滬港通之后,北上資金持股往往是低溢價的A股。顯然,這些來自于香港的資金熱衷于參與A股市場的機會,但還是對于A股的高估值非常忌憚。
殼資源和估值折扣
垃圾多可以回收,變廢為寶。仙股也可以給企業提供融資捷徑,俗稱“殼”資源。借殼上市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企業利用并購重組,從無形資產的“殼”中注入優質資產,實現在香港融資甚至擴展海外市場的目的。盡管如此,為什么香港需要這么多殼呢?如果說很多殼其實就是垃圾股,那么為什么香港市場可以容忍這么多垃圾?
從市場規則來看,香港上市的財務門檻相對于A股更低,而退市機制較A股具有更高的主觀性,且市場高度自由化。這種規則差異使得港股殼資源較A股更加豐富,殼價值也更加便宜。換句話說,香港的殼供應更充足,價格更宜人。如此巨量的殼公司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港股估值相對于A股多年以來一直處于折扣的狀態。對于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殼公司、垃圾股有著明顯的量化特征,可以很容易規避。然而對于研究資源相對匱乏的散戶來說,要從幾千只股票里排除一半以上的垃圾,找出適合投資的標的,是有相當難度的。因此,港股只能在估值上提供折讓,以補償投資者需要承受的風險。或者,我們可以把這種估值的折扣,稱為“垃圾回收價格”。
(作者系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洪灝的中國市場策略”。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