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的冬奧會上,運動員的防護裝備必不可少,尤其是頭盔。
冬奧賽場上,武大靖的孫大圣頭盔、任子威的“一騎絕塵-絕影”、中國女子冰球守門員周嘉鷹咆哮龍頭形象的頭盔都吸引了一波關注。徐夢桃、賈宗洋和齊廣璞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比賽中同時佩戴金色頭盔,成為他們三人的標志。各色頭盔不僅點綴賽場、寄托奧運精神,更承擔著保護選手生命安全的重任。
2月15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決賽第二輪中,谷愛凌在道具區第三個障礙處失誤。摔倒后,她馬上脫下頭盔,檢查它有沒有摔破。
頭盔的科技含量極高。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歷時一年多,研發出高性能滑雪頭盔,僅重約700克,防護性能比歐洲標準高出至少20%。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胖五”減重1145公斤的秘訣——航天薄壁結構設計科技,現在就被應用在冰雪運動的頭盔上。
該款頭盔的材料也有所創新。科研團隊在大量測試后使用碳纖維、玻璃纖維、彈性體三種成分合成的新材料,在保持沖擊韌度的同時,能讓頭盔的剛度提高4倍、拉伸強度提高3倍,大幅提升頭盔的抗沖擊吸能效率,更有效地保護運動員。
近年發展迅速的3D打印在制造點陣結構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也在頭盔等防護用品的升級改造中起重要作用。
雪車素有“冰上F1”之稱,平均時速約100公里,最高可達160公里,因此頭盔的安全保障作用不容小覷。華曙高科項目團隊從增材制造、材料科學、設計優化三方面發力,為運動員量身定制了25套雪車頭盔內襯。
這種頭盔采用碳纖維外殼及雙激光高分子光纖激光燒結Flight 3D打印技術制作,僅重約1.1千克,比國家隊上一代頭盔輕500克。3D打印的點陣結構由多層軟硬不一的緩沖帶構成,能精準抵御碰撞時的各種沖擊力。和傳統泡沫頭盔相比,新研發的滑雪和雪車頭盔充分考慮運動員長期佩戴的舒適性,采集運動員的頭型數據,實現一對一定制。
本屆冬奧會,中國女子冰球隊守門員周嘉鷹的頭盔是一個咆哮的龍頭,背面是五星紅旗的圖案。中國男子冰球隊守門員杰瑞米·史密斯的頭盔上則有京劇臉譜、兵馬俑、龍騰、長城等元素,上頭還寫著他的中文名。
在冰球項目中,頭盔作為護具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雖然冰球在比賽中最高飛行時速可超過180公里,運動員滑行時速也會超過50公里,然而在早期的NHL(北美冰球聯賽)中,球員和門將并不佩戴頭部護具,這也造成多數門將面部負傷。1959年,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的門將普蘭特在比賽中面部負傷,緊急縫針后又回到賽場,并佩戴只露出五官的古怪面具,這便是初代的面部護具。
早期的面具常與恐怖元素聯系,具有震懾性的外觀,卻無法阻擋大部分正面的沖擊。上世紀七十年代,門將頭盔迎來演化高潮,從添加針腳到切割成類似籠子的形狀,再到更注重對頭部后方和上方的防護,逐漸形成如今門將頭盔的形態。
現在的冰球比賽中,門將的頭盔不僅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也是運動員彰顯個性的媒介。大多數門將都會在頭盔加上一些個性化元素,比如球隊隊徽、吉祥物、國旗等。
不只是冰球門將,許多冰雪運動的頭盔外觀都有特殊含義。
國家短道速滑隊女隊員頭盔圖案由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團隊設計完成。團隊成員王若淼表示,“在世界級體育賽事中,頭盔不僅是一件防護裝備,更承擔了向世界展示國家形象的責任。”最終被選中的“火神祝融”“矯若游龍”“飛天夢境”“青花”四款設計,通過傳統文化為奧運健將送上祝福。比如,任子威佩戴的頭盔正面寫有“絕影”二字,絕影馬是中國古代名駒,跑動起來如同影子一掠而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