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背景下,釋放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至關重要,但又要防范不夠精準或過度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要考驗央行的貨幣政策了。
近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這一表述承接了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經濟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影響下,貨幣政策既要“穩”,更要“準”。
穩的主要含義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杜絕“大水漫灌”。過去一年多,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面對疫情沖擊經濟,往往采取貨幣大放水的方式應對,造成國內樓市、股市和虛擬貨幣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物價也隨之上漲,最近又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并傳出提前加息預期,貨幣政策收緊趨勢明顯。而這期間,我國的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令資產價格和物價一直相對穩定。未來,貨幣政策仍需“以我為主”,著重解決國內的問題。至于貨幣政策不宜過度寬松的原因,主要是擔心出現資產價格上漲、貧富分化加劇、資源浪費等負面效應。
春節過后的2月7日至14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一改此前的“放水”態勢,6次操作累計凈回籠資金逾1萬億元,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免流動性淤積,體現不搞“大水漫灌”的原則。畢竟在剛剛過去的1月份,央行數據顯示,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單月數據創歷史新高,引發公眾對流動性泛濫的擔憂。
和“穩”同樣重要的是“準”,其實也是基于上述擔憂。我們知道,今年貨幣政策要助力穩增長,信貸總量無疑將穩定增長,這些資金去向何處是個大問題,如果引導不當或監管不及,一旦違規流入股市或在金融系統空轉,抑或進入原本需要持續去產能的行業領域,結果將弊大于利。
因此,對于增量的信貸資金理應明確去處和方向。從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對就業貢獻多、受疫情沖擊大的小微企業無疑是最需要信貸政策支持的,可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和提升融資便利度緩解這一問題。此外,高科技與低碳綠色產業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需要政策的專門支持。
從監管層的舉措來看,近期兩次全面降準、兩次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同時運用包括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均旨在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
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顯著。根據《報告》,2021年12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76%,同比下降0.27個百分點;2021年全年,企業貸款利率為4.61%,比2020年下降0.1個百分點,比2019年下降0.69個百分點,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最低水平。
此外,今年的貨幣政策還要有靠前思維。即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意味著,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從中長期維度評估總體形勢,提高預防性,既要立足當下的困難和問題,又要著眼更長一段時間的壓力和挑戰,避免經濟運行相對于潛在產出出現較大波動,保持經濟中長期在合理區間運行。
應該說,經濟穩增長離不開通過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的支持,但同時又務必精準,減少甚至避免因流動性問題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