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大年初一上午,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杭州站剛開票,三場演出票在七分鐘內全部售罄。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只此青綠》開啟第二輪全國巡演,將在40個城市演出120余場,“青綠美學”再次火熱啟程。
“‘青綠’作為舞蹈項目火到現在這個程度,是我們沒有想到的。”負責《只此青綠》全國巡演運營的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于婷婷告訴第一財經,央視春晚之前,《只此青綠》就是國內舞臺上的爆款,其首輪巡演在128天內走遍全國18座城市,51場演出均一票難求。
隨著《只此青綠》登上B站跨年晚會,又上了央視春晚,它實現層層破圈,成為熱搜話題突破4.2億的現象級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與非遺文化正通過不同的舞臺藝術傳遞到世界。無論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東方式浪漫,還是春晚舞臺上一抹“青綠”帶來的視覺震撼,都成為文化熱點。
縱觀去年國內舞臺上的新老爆款,幾乎都是舞蹈,且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從《只此青綠》到《五星出東方》《李白》《昭君出塞》《紅樓夢》等,在圈內都有口皆碑。
但“青綠”所引發的可謂全民熱潮。在社交網絡上,一位來自巴黎的網友感嘆,“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竟然復活了”。舞者鋒利的眉眼,絳唇高髻,以及每一次利落的甩袖,都讓國外觀眾由現代舞蹈感受到曠古華夏氣韻。
“我們趕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大時代。”《只此青綠》編劇徐珺蕊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說,主創團隊所在的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是國家級藝術院團,因此她們選擇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來進行創作,不僅是倡導傳統文化的回歸,也是一次弘揚傳統文化的實踐,“其實傳統文化基因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用作品喚醒了大家心底的情感共鳴”。
《只此青綠》導演周莉亞則感受到這一代年輕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去年,她隨著《只此青綠》的每一站巡演走遍全國,發現有很多年輕人會穿著漢服走進劇場。相比過去一代觀眾純粹接受的狀態,現在的觀眾則有很強的參與意愿。
日前,央視在網上發起“青綠二次創作”的話題,無數網友貢獻靈感,從繪畫、沙畫、美妝、模仿“青綠”舞蹈等各個角度貢獻創意。
“這一屆網友太有才華,他們像是拿著放大鏡在考證這部作品的每一個道具、每一個手勢、每一套服裝,從各自的專業角度跟《只此青綠》實現夢幻聯動。”徐珺蕊感嘆,因為觀眾的熱烈互動,《只此青綠》沿襲出了新的生命。
“眼存山河”
《只此青綠》的導演周莉亞、韓真與編劇徐珺蕊是老搭檔了。三位主創想做一部傳統文化的作品時,幾乎同時說出了《千里江山圖》的名字。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2017年,這幅11.9米的長卷首次在故宮展出時,周莉亞和韓真排了幾小時的隊,但觀看時間僅幾分鐘。畫中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淼,都銘刻在她們心中。
向傳統文化致敬,是主創團隊最初的初心。徐珺蕊認為,舞劇沒有臺詞,與繪畫藝術有著天然的鏈接,用舞蹈來呈現《千里江山圖》的唯美意境,再合適不過。
但創作之難,超乎她們想象。僅編劇層面,徐珺蕊就五易其稿。王希孟的生平沒有存世素材,要在舞臺上講一個天才畫家的故事、制造矛盾沖突和跌宕人生,是可以成立的,卻不是編劇想要的,“我們不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不甘心隨便嫁接這樣一個故事”。
徐珺蕊將《只此青綠》分成七個篇章,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每一幕都呈現中國非遺文化精髓,用一位當代的展卷人與千年之前的王希孟“對話”。
穿越的時空,詩意的表達,在舞臺上的呈現是緩慢內斂的,更強調人物內心邏輯。韓真認為,《千里江山圖》的魅力在于其大寫意,畫中的青綠節奏感,讓她感受到舞蹈的韻律,如果每一位舞者化為一抹色彩,《千里江山圖》就能在舞臺上活起來。
歷時八個月的創作,主創團隊不斷構思人物與畫作之間的關系。為展示宋畫傳統中的“青綠法”,徐珺蕊設置了“青綠”這個角色,“青綠就像中國畫里的山石,劇中詩化的意象”。這個創意靈感來自該劇文博顧問、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王中旭的一次經歷——在給《千里江山圖》拍照時,王中旭發現青綠顏料在幽暗光線發出寶石般的光芒。
徐珺蕊想象,青綠顏料靜待畫中千年,其形貌最終化成了山河,青綠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只此青綠》的“入畫”章節,王希孟終于尋到他的青綠,這一情節,讓很多觀眾感觸落淚。
編導組查閱了大量關于宋代的文化歷史資料,仔細研究宋畫中古人的形態,以舞蹈呈現宋人略微佝背的儀態。領舞孟慶旸所演繹的“青綠”,成了海外網友贊嘆不已的角色,舞者緩慢的90度后彎讓他們覺得難以置信,甚至從快速舞動的步伐中感受到中國武術的精髓。
韓真跟舞者強調,她們的眉眼中不能有小女子的嬌羞,而是要“眼存山河”,“青綠是自然的化身,是文化的化身,也是人與時空的橋梁”。
“紙保千年,絹保八百”,從這個維度,徐珺蕊想把文物背后的工藝人和文博工作者納入舞臺。團隊為此邀請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走進排練廳,親自為演員進行非遺工藝指導。就連演出所用的絲絹、毛筆、模具等,幾乎都是非遺傳承人提供的。在舞臺上呈現一幅畫背后的顏料制作、制墨、制筆、織絹等工藝。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徐珺蕊認為,舞臺要讓觀眾體會到精準、高級而不冗雜,必須做好“減法”,這相當于中國美學追求的留白,“我們在看了大量詩詞、宋代繪畫,請教了專家之后,提煉出這種淡雅的意境,這不是刻意創造的語匯”。
國潮舞臺成爆款的秘密
《只此青綠》2020年剛立項時,僅憑該劇兩位導演周莉亞、韓真及主創的名單,四海一家選擇聯合出品,并認購了50余場演出進行全國巡演。
“我們在這部劇只有一個名字和主創名單的時候就介入了。”于婷婷坦言,一般舞蹈項目會以主演舞者作為焦點來吸引舞迷,但這部劇他們看中的恰恰是兩位導演之前的口碑——早在2019年,周莉亞、韓真合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曾摘下“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迄今已上演400場。同時作為票房保障的,還有其他主創的實力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品牌效應。
四海一家曾引進制作過《媽媽咪呀!》《貓》等現象級音樂劇,對這家文化演出公司來說,“內容為王”始終是秉持的成功法則。但誰也不能預測一部新作品的命運。
2021年,《只此青綠》上海站開始售票,于婷婷手上什么資料都沒有,推廣素材只有一張海報,以及《千里江山圖》本身的話題度。第一周,該劇只賣出20萬元票房,壓力頗大。
“雖然我們有很多經驗,但真正為《只此青綠》第一波造勢的,是人民網發布劇目定妝照,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就到了10萬+。”于婷婷認為,新作品的初期宣傳營銷很重要,否則再好的項目也會沉寂無聲。之后,一系列有步驟的營銷推廣上線,劇照陸續曝光,導演、編劇接受采訪,策劃線下粉絲見面會,加上國家大劇院首演后口碑發酵,票房開始飛速上升。
《只此青綠》背后的出品方為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方則是域上和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幾家機構分別從歷史專業性、演出品質、宣傳推廣、策劃營銷等方向,為作品提供全方位助力。
一部新作首演后,導演通常不會再跟進巡演,但兩位導演始終跟著該劇巡演之路。周莉亞說,從首演到巡演的過程中,創作團隊不斷收集觀眾的評論和反饋,進行修改和調整,保障每一站品質,口碑不斷升級。用她的話說,《只此青綠》沒有最終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在全國疫情不斷反復,演出不得不“看天吃飯”的情況下,《只此青綠》不斷創造票房奇跡。2021年11月,該劇面臨哈爾濱站及南京站演出因疫情延期,杭州站臨時加演,開票到開演僅一周時間,門票卻一天售罄。到了二輪巡演,在商業演出項目銷售并不理想的東北城市,《只此青綠》的門票也是半小時售罄。
去年的50場巡演,于婷婷看了十多場。她認為,疫情也是“加速器”,因為同期的演出市場上沒有海外項目的競爭,國內觀眾又有精神消費和審美的需求,《只此青綠》的票房火熱可謂天時地利。到了春晚,社會效益抵達頂峰。
四海一家曾做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孔子》《舞動經典》的演出運營,這些都是口碑票房俱佳的作品。其中,《永不消逝的電波》2021年北京站連演14場票房近千萬元,群舞片段《漁光曲》也曾上過2020年春晚,同樣是兩位導演的代表作。
以前的舞劇票房再好,也是基于舞蹈愛好者的“小眾狂歡”。“青綠”的大眾化效應,既來自B站、春晚的傳播發酵,更因為整個時代對于這類傳統文化作品的需求。
“‘青綠’的火,跟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都踩在了文化自信、文化精髓的脈搏上,東方的審美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具有世界性的。”于婷婷說,目前他們已經接到不少來自歐洲、英美的機構問詢,希望《只此青綠》能到海外演出。
徐珺蕊希望那些喜歡“青綠”的觀眾能到劇場去看《只此青綠》全劇,得到更沉浸、更豐富完整的觀劇體驗。對團隊來說,《只此青綠》的火是雙刃劍,他們需要更加謹慎地打磨作品,滿足觀眾極高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對于一個每次巡演多達80多人的龐大團隊而言,二輪巡演承擔著觀眾期待,也考驗作戰能力。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以往都是以大型晚會為主,大規模的商業巡演對這支“國家隊”來說,還是首次。
另一個趨勢是,傳統文化勢必會成為舞臺創作的新風潮。“現在有大批傳統文化的舞臺作品已經在路上了,我們非常期待看到這樣的現象。每個人都是浪花,越來越多的人跟我們并肩前行,一定會形成舞臺上的文化復興浪潮。”徐珺蕊說。
(本文圖片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提供,攝影/王徐峰)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