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發展與金融結構向縱深演進,金融對世界格局、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以及個人都帶來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發達國家和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因金融自由化政策導致的金融危機頻發,金融偏離實體經濟引發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關于金融本質的爭論日漸增多;另一方面,新興的金融模式、業態和趨勢對傳統金融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數字金融、智能化以及金融科技等快速發展,重塑金融生態,引起各方面高度關注。
《金融的價值:改革、創新、監管與我們的未來》一書,出自一位深耕金融前沿、扎根金融研究多年的學者——北大國發院講席教授、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之手,是他近年來研究中國金融體系、金融政策和金融生態變化的集大成之作。書中既對中國現代金融發展脈絡、成績以及發展進程中的短板問題進行了的系統回溯,也有對數字金融、數字人民幣以及金融監管等進行的前沿探索。
理解中國務實的金融政策,這是本書前言所強調的核心內容,全書八個章節的內容均以此為基調展開。中國在發展現代金融時采取了務實的政策,從最初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理論和知識,到通過艱難探索不斷實現本土化,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國情慎重推行金融改革和金融開放,始終掌握著金融發展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在持續的改革進程中保持了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平衡關系。
如作者所言,在近40年時間里,中國金融部門的演變圍繞“發展”和“改革”兩大主題展開,從幾乎一片空白,逐漸建立起當前比較完善的金融體系,不斷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伴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中國的金融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金融的改革與開放始終堅持穩健、穩慎的漸進式路徑,有著非常可取的經驗,本書提煉了四條突出的路徑:
一,好的改革政策必須要滿足經濟與政治可行性的要求,即不能脫離國情實際,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逐步總結經驗,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一步步推進金融體系變革,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健性,而一般情況下通過地方試點到逐步推廣,也可以檢驗政策的可行性;二,改革決策應該是權衡利弊得失的動態過程,保持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堅持“務實”的金融發展策略,一方面可以就金融政策及時反饋和調整,另一方面能夠使得政策落地見效;三,“務實”的策略也可能造成新的改革困難,阻礙經濟和金融發展,但如作者強調的,最終改革政策的方向仍應由實際結果來支撐;四,金融改革的目標模式應是“務實”的,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功能邊界需要以務實的方式進行確立。事實證明,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政策服務于經濟發展大局,保持了基本穩定,金融在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風險的多輪沖擊。
本書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論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并就新階段的宏觀經濟演進邏輯和變化趨勢作了比較前沿的討論,指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經濟轉型以及相應的產業結構轉型等,都會對金融發展產生直接而長期的影響。從政策的底層邏輯和“務實”的角度為我們解惑答疑,既讓我們看到中國抑制性金融政策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也看到了中國金融改革將圍繞這些不徹底的政策進行調整的預期。最重要的基礎在于,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開放將主要呈現出三個方向:一是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二是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三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事實上,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確立了“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從近年來的成果看,中國在這三大任務攻堅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建立了較好的金融政策框架和機制,從制度層面鞏固了三大任務成果。
首先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重點發展普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以及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并發展壯大綠色金融,通過對金融機構就這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資源配置和實質性投放進行監管細化,并提出貨幣政策直達工具、專項貸款、定向降準、利率市場化改革等綜合舉措,更加注重金融服務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次是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管理部門從政策、制度、監管等多個維度,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前瞻性布局,包括建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調控框架”,將MPA考核與微觀審慎監管等納入到監管框架,并相繼推出“資管新規”、治理影子銀行等,就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級和系統性重要銀行監管等提出了具體舉措,進一步筑牢防范金融風險屏障。三是深化金融改革。2017年設立國家層面的“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有利于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開放,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同時,中國加大對金融機構內部的治理,針對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級、股東結構以及資本管理等采取補短板、堵漏洞以及強監管的措施,為未來中國金融發展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金融的價值》一書還用了一定的篇幅,就通過金融創新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度的觀察和研究。如作者所言,金融創新具有“兩面性”,我們既要看到金融創新在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方面的作用,也應看到金融創新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或者說是以金融創新之名而衍生出的“過度金融化”問題,如前幾年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以及中小銀行紛紛開啟的擴張路線和異地經營等,逐漸偏離實體經濟發展。黃益平認為,好的金融創新應能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以及風險可控,在這兩個基本條件下,未來的金融創新還應從四個方面加強:一是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二是改善金融結構,支持技術創新、創業和產業升級迭代;三是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改善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服務;四是不能放棄對金融穩定的追求。這些舉措對于未來推進中國金融改革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此外,《金融的價值》就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的發展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金融的價值》認為未來數字經濟將進入爆發期,數字經濟的繁榮必然驅動數字金融快速發展,數字金融在解決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能發揮獨特作用,金融科技將有效解決金融服務效率低下、金融成本偏高等問題。同時,未來數字貨幣等新生事物也將產生影響力,對數字貨幣的發展應在技術優勢與監管要求之間尋求平衡,特別是要從長計議、積極應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挑戰。目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推進數字貨幣研發,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貨幣等作為新事物,對傳統金融的影響將是前所未有的,對此,我們既要掌握數字金融與數字貨幣的技術、發展邏輯,也應準備好相應的監管機制。
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是目前唯一未出現過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國家,如何讓金融繼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未來的重大課題。過去數年,中國在金融發展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影子銀行規模快速增長、局部的潛在金融風險、“脫實向虛”等,給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性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從金融發展的歷史教訓看,未來的中國金融改革仍需采取務實的態度,務實地決定改革推進的速度,務實地發揮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務實地確立未來經濟的目標模式。這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
《金融的價值:改革、創新、監管與我們的未來》
黃益平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12月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