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的跌勢在新的一年并未止住。2021年年底的那天大漲,可能只是基金為了粉飾業績(window dressing)而制造的幻象。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一年前在紐交所上市的陸金所(LU)。截至北京時間1月5日凌晨收盤跌13.6%報4.89美元,這相較于2020年10月30日的發行價(13.5美元)大跌近63.8%。
陸金所持續承壓的原因不僅是中國收緊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也和美國證監會(SEC)的一項法案有關。
2021年12月初SEC最終確定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下稱“HFCAA”)的實施規則,該法案稱,如果外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所要求的報告,允許SEC將其從交易所摘牌。
首先,國內的監管政策來看,2021年以來,互聯網貸款受到的監管以及金融科技行業面臨的整改壓力都導致陸金所股價承壓。2021年2月,銀保監會已經出臺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新規,以助貸、聯合貸款等為代表的業務因而受到強力約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原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表示,“原先這些金融科技企業的消費信貸產品放貸100元,自己只需支出2元,其他98元都由銀行出資(銀行助貸模式),金融科技企業還可以將這些貸款證券化,并再用獲得的資金去放貸。”監管政策推出后,金融科技企業的資金杠桿將大幅下降。根據謝平的估算,金融科技企業與商業銀行共同出資發放互聯網貸款的,金融科技企業本身出資比例必須提升到30%以上,因此,如果一家消費信貸平臺總負債800億的話,意味著聯合貸款總額將不超過2660億,這與此前上萬億規模相比,將被大大壓縮。
同時,謝平表示,由于監管規定城商行和農商行不得進行異地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這將大幅度減少這一群體對科技公司聯合貸款/助貸需求。
自2021年4月以來,更多金融科技公司被要求整改。未來,金融與科技之間將豎起一道“防火墻”。今年4月,中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聯合約談13家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企業,提出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支付回歸本源等七大要求,并額外增加了規范企業發行交易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赴境外上市行為等要求。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一家金融科技企業同時控股了銀、證、保、基金中兩張以上的牌照,它就需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除了金融科技行業面臨的監管壓力,中概股自身仍面臨不確定性。
SEC在2021年12月通過修正案,最終確定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的實施規則。接受記者采訪的海外律師和投行人士表示,還有更多相關消息可能會引發市場波動,需要關注未來2~3年的進展。
摩根士丹利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表示,相關公司的交易終止時間最早可能在2024年。評估期可能會縮短,外加審計底稿方面的工作,可能會使得情況變得不穩定和不確定。
不過,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也給部分中概股以喘息的機會。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宣布落實放寬第二上市要求,容許沒有同股不同權(WVR)架構、業務集中在大中華區的公司到港第二上市,原本須為“創新產業公司”的要求刪除;同時最低市值門檻,公司只需要上市5年兼市值達30億元,或上市兩年兼市值達100億元,較現行要求為低。新例2022年年1月1日生效。
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資業務的聯席主管王亞軍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中概股回歸將持續活躍,但中美資本市場互相開放、融合的大方向不會改變,期待中美兩方監管部門能在審計底稿等技術問題的分歧上達成解決方案。”
他對記者表示,“早年中概股去香港上市是完全是出于資本市場的技術角度考慮,比如增加公司品牌力、離母國市場更近、增加額外融資渠道。但從2020年開始,很多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其實是出于更長遠的戰略性考量,即做一個戰略備份。”高盛研究部估計,目前全球機構投資者持有中國企業A股、港股及美國存托憑證(ADR)的總規模約為2萬億美元。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