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中國經濟,在一系列“新挑戰交織疊加”沖擊下,在“超出預期”下走過來了,走得非常不容易。在2022年,有些挑戰可能消失了,有些挑戰可能依然存在,有些挑戰可能還會進一步發酵。同時,新的一年國內外必然還會出現目前難以預測的新挑戰。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的經濟工作已經做了全面的分析與部署,總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如何理解“穩”字?除日常意義上討論的GDP增速外,筆者對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穩”字,另有兩點學習體會。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這句話意味著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是穩字當頭的基礎。如果社會主義生產力得不到發展,那么我們對其他一切問題的解決都缺乏基礎。
二是經濟工作要“加強統籌協調”的思想,這在這次會議公報中作出了反復強調。會議明確,經濟工作不僅要求有關宏觀經濟部門之間的決策要統籌協調,還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會議還特別要求“領導干部要加強經濟學知識、科技知識學習”,在領導經濟工作時,要“堅決防止簡單化、亂作為,堅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
那么,2022年“穩字當頭”能“穩”在什么水平?概括國內外智庫及著名機構分析者的判斷,按照往年中國政府的調控空間和經驗,多數機構預測中國2022年GDP增速為5%至5.5%。但也有機構預測5%有壓力、有難度。到底增長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策力度。
針對2022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方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確定了七大政策體系。筆者相信,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具體的政策和工作任務。經濟工作千頭萬緒,2022年能否吸取2021年全年工作中有關部門政策協調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各地區各部門政策的最后匯總效應是有利于總體經濟的穩定,還是給總體經濟穩定打折扣、形成合成謬誤,這是一個有待觀察和解決的動態過程。
因此我們的預期分析,不僅要關注“我們要什么、干什么”,更要重點關注我們“能干什么、是怎么干的”。就此,憑個人經驗觀察,分析我國2022年經濟形勢的走勢,分析常規的貨幣財政政策的變化力度是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一定要看到,各部門一系列政策意圖最后能否順利貫徹,不完全取決于政策的主觀意圖,很大程度上更是取決于客觀復雜的市場因素,取決于對經濟運行中多年形成的深層次問題和風險隱患的解決方式和力度。當前,要真正看清楚2022年全年能左右我國經濟增長態勢的,對經濟增長有較大權重意義、較大貢獻度的,不是代表新發展方式的行業與產業,而是以下三件連結中國經濟“昨天”與“明天”的大事。
一是要重點關注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動態。
房地產市場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遠不是現在居民住房貸款與開發貸款占全部銀行貸款約25%這一數據所能說明。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動蕩對產業鏈、全國就業、GDP貢獻度的影響絕不能小覷。當前中央關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已明確,就是三句話:房住不炒,堅持打擊投機炒房;支持剛需,對居民日常購房的合理經濟需求仍會予以經濟手段的支持;住有所居,對城市新居民、住房困難戶要以保障房、租賃房予以確保。
這三句話體現了近20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目前社會上對房地產市場預期正搖擺不定,開始出現預期轉弱的關鍵時刻,即使方向定了,政策目標不清晰,同樣不能達到精準調控的方向要求。政策目標是什么?就是“三穩”,搞不好“三穩”,會影響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三穩”中的關鍵是什么?是穩預期。預期不穩,地價、房價照樣不可能長期穩住。如何穩預期?在當前預期轉弱壓力開始出現之時,通過各項政策組合給市場傳遞的信號必須簡單明確:房價不可能再飛漲了,但整個市場也不會崩。那么現在的難點是什么?目前各地的政策主要是“三檔紅線”、個貸監管、行政上的“五限”、特大型房企的風險自我消化等,而且是“一城一策”,各地不一樣。因此,穩預期最后需要的是對三類房市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內容。同時,這三類政策又要經過統籌協調,確實能夠發揮穩定總體預期的合力。這期間,可能需要對三類不同住房采取不同的人地掛鉤供地政策,對現有各地“五限”政策進行微調。同時,在稅收上精確打擊投機炒房而不會誤傷廣大居民的合理購房需求。但是迄今,還沒看到以大量數據分析為支撐的政策組合的整體方案。也許,這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關注2022年全年的經濟走勢,必須密切關注對國民經濟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房市調控政策變化的動態。
二是要重點關注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正常經營權和生存權的保護。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有“56789”之貢獻。且我國自2011年以來10年間的總投資中,除了在2019年和2020年民間投資占比在54%至55%左右外,其余年份均在60%左右,最高時達到62.99%。
民營企業對實體投資是否仍持有積極性,已是關系經濟走勢的一個極敏感的指標,影響投資、就業、工人收入,從而影響居民消費。因此,中央反復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原則,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針對迄今對民營經濟正常經營保護不夠的現實,政府有必要動用行政力量,全面巡視、督查、糾正各部門、各地方對民營企業采取直接或變相的歧視政策和減稅降費、減負紓困政策的不落實現象。
三是要重點關注地方政府(包括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
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中一個重大的隱患。2020年末,地方債余額25.66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28.81萬億元之內;地方債務率達93.6%,低于國際上100%至120%這一可接受的程度內。但是,這并不包括隱性債務。
2022年又是地方債還債高峰期。我們準備以多大的力度化解存量風險,或者以多嚴的要求防范增量風險?不同的政策力度對經濟的影響自然是不一樣的。如果政策力度大了,將直接影響當年的投資與消費。如果政策力度小了,將影響財政和人民幣幣值的長期穩定。目前,對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債務約束已有嚴格的規定,包括對違規舉債要終身追責。所以,2022年穩經濟這一目標在地方投資層面最后結果如何,要看執行中的動態,看存量與增量的風險怎么處置與控制,看政策是否會調整,又是怎么調整的。作為政府,應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進一步縮減行政開支,將更多的財力支持民生工程,確保民生工程,加快民生工程建設。作為市場觀察者,分析形勢時要密切關注政府債務壓力和支出結構的變化,因為這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工程建設和投資進程,影響市場利率,進而影響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效應,影響人民幣幣值等,最終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
以上三件事是事關2022年經濟發展的大事。盡管不是新問題,但也正因為是老問題且始終沒有得到較徹底的解決,故而在新的“三重壓力”之下,其對穩定經濟的敏感度就更加突出了。如果能夠較快、穩妥地解決以上三件事,即便短期內經濟增速有所下降,但恰恰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實質性步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者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有刪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