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科創”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大熱詞,也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我國今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到,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可以看到,科技創新是未來發展工作的關鍵。“十四五”規劃還表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實際上,除了上述城市外,在布局科創方面,蘇州、杭州、武漢等地也在積極行動。近日發布的《2021中國城市科創實力調研報告》顯示,依據科研能力、上市轉化能力、綜合投入能力得分相加,位列前十的“科創領軍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杭州、廣州、天津、武漢、合肥和青島。
這些“跑得快”的城市的科創動力從何而來?如何合理進行資源稟賦以推動當地科創發展?科創的“源動力”和創新成功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
近日,第一財經與微眾銀行聯合推出《科創源動力》專題視頻節目,以城市為單位,通過深入走訪當地科創企業、專家及城市管理者訪談,探尋城市發展背后科創崛起的“源動力”,試圖總結這些城市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和面向未來的思考。
本次專題視頻節目主要選取了三個具有科創代表性的城市——深圳、武漢、蘇州,旨在闡釋不同發展模式下城市的科創活力。如今,三期節目已經收官,在走訪中,我們發現,不管是哪座城市,推動科技創新,都離不開政策、人才、金融的支持。“科創力量”的誕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個城市飛速發展成功的背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就深圳而言,多位受訪者認為,深圳“科創力量”之源,是這座年輕城市堅韌、勇于創新、拼搏的精神,是取長補短的姿態,市場經濟活力的持續迸發結合政府“有形之手”塑造頂層制度設計之下的雙向助推,更是各類金融資源的一路陪伴成長。
微眾銀行監事長萬軍說道:“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營造了友好的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創造,國際上很多新的東西首先是通過深圳引進來,在深圳開始試驗,再成長壯大,向全國推廣;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的金融機構對創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武漢,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科教資源全國領先,擁有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萬在校大學生,每十個武漢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學生。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武漢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2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等數量均排名第一。
人才與科研資源是武漢科創發展的核心優勢。光谷自貿區研究院院長陳波表示,武漢雖然是一座內陸城市,但卻是國內高教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研發資源環繞光谷,為其提供了龐大的研究創新源,加上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賦能助力,更容易實現從技術到現實生產力的跨越。
中國商業文明研究發起人秦朔認為,與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武漢的發展立足于“自”,它是內生型的一些資源,并促進這些資源的產業化。
蘇州,以前是一個創新資源相對貧瘠的地區,除了有著比較扎實的制造業基礎外,在科研機構、扶持政策、創新文化等方面并沒有什么優勢。然而,近幾年蘇州由傳統的制造業大市蝶變成為了創新之都,產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內的蘇州廣林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梁獻光對此有著深厚感觸。他說道:“蘇州在產業配套、供應鏈方面做得比較完善,可以說在全國屬于領先水平,而且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沃土。”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偉認為,蘇州如今的成就與其長期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堅守有著密切關系,特別是當下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如納米應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都是誕生于傳統的制造業基礎之上。
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提到,蘇州在產業選擇上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強調聚焦,挑選少數幾個具備爆發力、高成長空間和上下游強帶動性的朝陽產業,比如屬于新材料領域的納米技術,也是早早布局,因為蘇州相對齊全的工業門類,因此存在巨大的科研成果轉化場景,并形成產業生態,最終成為蘇州科技創新產業中與生物醫藥并重的一大門類。
而在選對了方向后,還需要政策、資金等因素的多方合力。正是蘇州地方政府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以及堅持長期主義的發展路徑,蘇州的持續投入最終才得以“修成正果”。
總結深圳、武漢和蘇州的經驗,我們發現,在推進科創企業成長、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中,金融資源必不可少,可謂是粘合劑和催化劑。正是金融的助力,人才、政策才得以更好傳導至企業身上。
通常而言,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特點,缺乏資金的支持,研發無法保障,科技成果就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局長鐘復平說道:“創業發展和產業發展,資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點亮資本創始人李翀也直言,在科技創新和企業融資過程中,痛點問題體現在,早期的中小企業質押的資產形式主要是知識產權和未上市股權,兩者都涉及到估值和退出問題。這就非常考驗一個地區的金融供給體系是否完整,生態是否健全。
但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金融機構瞄準了這一領域,傾斜資源致力深耕,特別是互聯網銀行。蘇州工業區元禾原點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總經理費建江表示,互聯網銀行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機構相對靈活性更高,可以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產品來幫助科創企業,如進一步推動貸投聯動等,為企業提供多維度的金融服務。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在這方面的打法頗具特色。該行長期關注初創型企業,自身優勢,持續布局重點產業數字金融服務,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多個國家重點領域展開探索,通過支持鏈屬企業來提升產業鏈的穩定性與競爭力,早日練就了“殺手锏”,陪伴企業一同成長。
比如,微眾銀行的一大特色產品——微業貸科創貸款緊緊圍繞科創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階段,針對其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側重,通過與各地政府及機構平臺的合作,促進金融資源和科創要素的深度融合,并構建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體系。
事實上,不僅僅是信貸支持,微眾銀行還通過探索數字化“貸”+“投”創新服務模式,切實拓寬了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補充渠道。微眾銀行企業金融副總經理袁偉佳表示,該模式主要是通過聯合眾多知名投資機構,打通科創型企業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等多個資金通道,幫助企業借助融資完成蛻變,亦協助投資機構更加高效地挖掘更具價值的科創項目,從而營造更良好的發展生態。
“用做生態的方式做金融”是對微眾銀行科創金融服務的最好詮釋。依托于生態,將有更多的科創企業孕育而生。而流水爭先,靠的正是綿綿不絕。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科創版圖之中,一點一滴繪就發展藍圖。飛速成長之下,仍有許多經驗和范例值得關注與總結,《科創源動力》將一直保持關注,見證一座座城市科創力量的誕生與涌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