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節能減碳技術不足,中國企業在產品出口方面可能面臨基于碳基的貿易壁壘。一份最新報告提出了這一警告。
12月2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下稱“報告”)。
報告對2019年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從國家、省份和重點城市等三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數據驗證分析并排名。報告顯示,中國可持續發展總體狀況得到穩步改善,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可持續發展總指標保穩步向好,2019年指標值為82.1,較2015年增幅達39%,年增長率均值約8.7%。
省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數據驗證結果分析顯示,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天津、福建、江蘇、湖北、重慶和四川排名前十位。
從100座大中城市的數據來看,東部城市可持續發展進步明顯,其中杭州首次在全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到第十的城市為珠海、廣州、北京、無錫、深圳、蘇州、武漢、南京和鄭州。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也正處于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關鍵期,需要在“十四五”期間堅定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動態保持經濟、社會、環境三者有機平衡,推動中國實現更加包容、更具韌性、更為綠色的可持續發展。
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個新挑戰: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碳排放規模較大,鋼鐵等高碳產業規模龐大意味著碳減排壓力較大,現有節能減碳技術能力滿足不了高質量發展要求,低碳消費理念和行動尚有待在全社會倡導推行。
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2019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98.3億噸,約占到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8.8%,超過中國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的總量占比,當年同比增長了3.4%,比2008~2018年平均增速高出0.8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仍存在強耦合關系。今后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首要做的工作是優化能源結構,逐步降低能源消費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度,加速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脫鉤”過程。
當前,清潔能源和碳中和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熱點之一。一些核心清潔能源和節能減碳技術仍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中國仍處在技術追趕的關鍵時期,節能減碳技術能力總體不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技術短板。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面臨的轉型發展新挑戰是,因節能減碳技術不足,在產品出口方面可能面臨著基于碳基的貿易壁壘,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基于碳排放設置的貿易壁壘將有所增加。譬如,歐盟推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減排進程較慢國家的商品加征碳稅,這將迫使中國出口企業不得不轉向使用節能減碳技術,改進產品研制生產過程,以確保其出口的產品符合歐盟環保標準。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