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三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中國肉雞市場將擁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這意味著中國重新確立了自主育種積極應對國外種源“卡脖子”挑戰的路徑。
“告訴他們,請在10分鐘內離開。”2018年,傅光明曾經這樣回應來自美國合作伙伴的威脅。
傅光明是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圣農發展”)創始人。當時,是圣農發展做白羽肉雞種源自主培育的第7個年頭,美國人得知消息后,威脅圣農發展:停止育種,否則就斷供。當傅光明得知自家研發進展后,給出了前述明確回復。
雞肉在中國是第二大肉類消費品種。其中,大約一半雞肉產量都來自于白羽雞肉。然而,正是這個占據中國雞肉生產市場半壁江山的品種,從2004年開始,種源就全部依賴國外進口。這很容易受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而遭遇“卡脖子”。不過,隨著白羽肉雞育種取得突破,中國已經再次正式擁有屬于自己的種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直接關系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日前召開的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種源進口與自主育種,代表著兩種不同模式。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家禽業有過不同的抉擇。如今,三個新品種的審定,意味著中國重新確立了自主育種積極應對國外種源“卡脖子”挑戰的路徑。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禽學分會、遺傳育種學分會理事,《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專家組成員趙桂蘋對第一財經表示,前一種模式從肉雞行業來看,種源價格容易受國際貿易、疫情等因素影響;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不利于運輸進口。至于后一種模式,能夠助力中國擺脫對國外的進口依賴,更何況現如今國家審定的這三個品種,在長速、繁殖等性能和進口品種持平,在肉質和抗病性能方面更優。
種源全部依賴進口的背后
19世紀中葉,中國地方雞在產蛋和產肉性能方面曾居世界領先水平。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30年代,雞蛋、雞肉還是重要的出口產品。但在此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養雞業的生產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拉開了差距。
隨后,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遺傳選育的進展為現代雞生產奠定了基礎,促使雞蛋、雞肉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肉雞生產成為獨立的家禽產業。由于北美和西歐國家對雞的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和胴體組成進行了系統的遺傳選育,形成了如今的白羽肉雞品種,迅速占領全球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成立了美國科寶育種公司(Cobb-Vantress),1923年成立了德國安偉捷育種公司(Aviagen)。由于育種技術先進,品種性能突出,隨著這兩家公司的不斷兼并重組,如今,已成為跨國壟斷集團,聯袂瓜分了全球白羽肉雞祖代雞市場,二者市場份額之和超過95%。這也正是前述美國人膽敢威脅斷供的底氣。
中國白羽肉雞種源全部依賴進口,始自2004年。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引進國際肉雞品種,發展現代化養雞。趙桂蘋稱,為彌補育種方面的短板,1986年,中國、泰國、美國三家公司合資成立北京家禽育種公司,次年從美國引進原種雞,開啟本土育種。多數業內人士也認為,當時的本土育種工作可圈可點,自主培育的艾維茵肉雞品種市場份額一度達到50%以上。然而,受禽類疫病防控等問題影響,歷經兩年多的市場滑坡后,國產品種最終于2004年淡出市場,本土育種陷入低谷。
正是從2004年開始,白羽肉雞種源重新全部依賴進口,每年引進祖代種雞80萬-120萬套,用于商品代生產。
對于種源嚴重依賴進口,圣農發展相關負責人林閩(化名)將之描述為“中國養殖企業不得不走上向歐美巨頭繳納‘養雞稅’的老路”。一方面,中國啟動祖代雞育種比歐美國家晚了60多年。另一方面,在全球發展過程中,歐美國家已誕生了大型育種集團,巨頭們通過強強聯合,將資金集中投入到研發上,多種產品之間的整合使基因庫更加豐富,形成行業的“護城河”。
該負責人表示,白羽肉雞品種培育主要有三個難點:純系培育難、性能測定難、飼養管理難。首先,需要一個性狀穩定、遺傳穩定的純系制種;其次,制成的很多品系還要經過很多排列組合進行配合力測定,祖代、父母代、商品雞都需要測定,“沒個大幾年時間完成不了”;第三,原種作為核心群,需要很高的飼養管理水平。“這三大難點,決定了育種工作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時間、資金。圣農發展培育出‘圣澤901’,就用了10年時間,投入超過10億元。”他說。
由于種源位于整個產業鏈頂端,再加上中國引種量大,極為容易受到種源疾病以及禽流感等突發因素所導致的封關困擾。比如,2014年以前,中國白羽肉雞祖代種雞進口量95%以上來自美國。由于2014年美國暴發禽流感,中國采取嚴格封關政策,禁止美國全境白羽肉雞進口,導致國內出現種源危機,不得不先后從法國、西班牙、波蘭、新西蘭等國引進。
趙桂蘋提到,這嚴重影響到種源引進的正常秩序,國內因為引種受限不得不提升強制換羽率,導致部分雛雞質量下降,父母代種雞價格一度上漲一倍以上,下游生產鏈更是波動劇烈,給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尤其是在當下國際政治環境發生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的時代背景下,引種模式也遭遇挑戰。早在多年前,國內養雞業就大聲疾呼:肉雞“中國芯”的“卡脖子”困境亟待突破。
再次啟動自主育種
從種源引進到重啟自主育種,轉機出現于2010年前后。
在此之前,2008年7月,原先被寄予厚望,計劃通過引進國外純系或合成系,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品種的原農業部國家家禽育種中心,成立20年來“一直沒有正常運行”,只得轉型。2009年,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成立白羽肉雞育種協作組,開展中國白羽肉雞育種戰略研究,組織推動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布局開展白羽肉雞的自主育種。
2010年,廣東省佛山新廣農牧有限公司(下稱“新廣農牧”)率先開啟白羽肉雞自主育種之路,成為國內第一家敢于“吃螃蟹”的公司。2011年,圣農集團也開始了育種工作。
從國家政策來看,為推動國內自主育種,我國政府相繼出臺相關規劃。2014年3月,《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年)》提出“到2025年,自主培育品種商品代市場占有率超過60%”的發展目標。2019年8月,《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19-2022年)》提出“培育出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同期水平、適合我國飼養環境和養殖模式的白羽肉雞配套系1-2個”。
林閩稱,看到國家如此大力度的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也重新評估了自主育種的價值,由原先的不太敢做,轉為相繼開展育種工作,并更加堅定全力投入培育新品種的信心。
在將近10年的培育過程中,“廣明2號”險些功虧一簣。趙桂蘋稱,2019年新廣農牧面臨生產區禁養限制,白羽肉雞原先位于廣東佛山的基地面臨重建。公司董事會決定放棄白羽肉雞育種項目,準備淘汰核心雞群。“當時,科研團隊負責人就跟董事會成員耐心解釋,希望再堅持1-2年保留核心群體,最終獲得董事會通過。僅過去一個多月,農業農村部就決定開展白羽肉雞育種聯合攻關,新廣農牧作為牽頭單位之一。‘廣明2號’的培育才得以順利延續。”
到了2019年,歷經科企聯合數年奮力攻關,“廣明1號”和“廣明2號”父母代種蛋完成生產性能測定。同年,新品種完成200余萬只中試試驗。趙桂蘋稱,“廣明2號”的主要生產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在料重比和肉品質方面也具有優勢。在未來,科研團隊將加快提高種雞產蛋性能和抗逆性,趕超國際水平。
2019年,“圣澤901”在跟國外雞苗進行過幾百批次對比實驗后,確認國產品種完全不輸于進口的歐美品種。林閩稱,“圣澤901”每只雞的產蛋率比原來進口種雞要高10個蛋左右,料肉比也是圣農發展養殖史上最好的品種。“2021年,公司養殖了將近6億只白羽肉雞,沒有一只雞苗來自于進口,能夠完全實現自給。”
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副總裁吳桂琴對第一財經表示,生物育種的時間相當長,本次審定通過的“沃德188”的誕生就用了整整十年,從育種流程、方案制定,都要重新建立和摸索。
她說,在峪口禽業肉雞家族成員中,“沃德188”與正在培育中的“沃德178”屬于分割型,可以滿足快餐團餐分割雞消費需求;“沃德168”和“沃德158”屬于優質型,比較適合做扒雞等熟食,或者滿足家庭整雞消費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國內白羽祖代肉種雞自國外引種數量進一步減少,國內自繁的祖代雞對保障種源供應起到積極作用。
盡管目前國家已經審定通過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但與國際育種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自主育種時間短、高生產性能遺傳素材積累基礎薄弱、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種源性疫病凈化技術和檢測產品研發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辛翔飛等學者撰文指出,中國要走中國特色的白羽肉雞品種育種道路,要在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上下功夫,要依據市場需求調整育種方向和目標,不能簡單重復國外育種套路,從育種歷史中借鑒寶貴經驗并吸取失敗教訓,加大對種雞繁殖力、抗病力的選育力度和疫病凈化力度,提高種雞質量,保障種雞健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