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圍繞“碳中和背景下綠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發表演講,其中提到了我國自2015年以來構建的綠色金融體系四大支柱。
首先是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產業目錄的界定標準。馬駿提到,我國自2013年開始有了原銀監會推出的綠色信貸界定標準,一共涉及綠色農業、林業、節能節水等12項,此后延伸出很多更加細致、可操作性更強的綠色標準。“2015年我牽頭起草的綠債的第一個目錄,已經變成了31類;2019年發改委牽頭的七部委產業目錄,變成了60頁211項;今年上半年人民銀行修訂了綠債目錄,其中剔除了清潔煤化石能源的項目,我們展示了碳中和背景下符合無損害原則這樣一個新的制定標準原則。”馬駿稱。
其次是信息披露。據馬駿介紹,從2017年由環保部強制要求中國重點排污企業披露排放信息,到相關指導意見要求建立上市公司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再到今年證監會發布的ESG披露要求,加上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已經出臺的一系列綠債發行主體披露環境信息要求,央行根據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制定的披露指南等,我國的信披標準探索經歷了多個階段。之前馬駿參與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參與金融機構已經從當時的八九家增加到20家。“目前還是原則性,未來進一步細化,把要求披露的一些指標納入到未來具體的操作性指南中去。”馬駿補充道。
第三是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包括央行和地方政府,尤其是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激勵政策。提到近期央行正式宣布實行碳減排工具,馬駿表示,該工具與再貸款比較類似,屬于規模更大、優惠程度更高的央行政策工具,為國內的主要銀行提供了低成本資金用于支持低碳項目。
第四是產品體系和創新。馬駿表示:“截至今年年中,我國的綠色信貸達到14萬億元,最近達到了15萬億元,這個增長非常高,這個數字是全球最高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此外,中國過去5年累計發行了1.3萬億元綠色債券,加上今年前10個月的3000億元,累計達到1.6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二;綠色基金達到700多只,在大類產品之外,還有綠色ABS、ETF、綠色保險、碳金融等很多創新產品。
關于國際趨勢,馬駿表示:“今年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一項重要的成果是正式發布了《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對于其中的19項行動清單,馬駿重點提到了提升可持續金融標準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建立可持續信息披露的國際標準、轉型金融將成為下一個重要主題、綠色金融將覆蓋生物多樣性等內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