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深化期權試點工作,豐富完善股票期權產品體系,更好發揮期權產品的經濟功能,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風險管理需求。”這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副總經理劉逖于12月5日在2021年第17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透露的信息。
今年以來,海外防疫情形依然嚴峻,國內疫情偶見反復,全球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潛在的市場風險不容忽視。
為了提供更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劉逖會上表示,上交所將研究推出個股期權,另外還將研究推出以境外股票或指數為標的的期權產品,增加境外投資風險管理工具;推出覆蓋寬基ETF、跨境ETF、行業和主題ETF、黃金ETF等各類ETF期權產品,豐富產品布局。
劉逖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定價權的問題逐漸成為了衍生品市場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從股票期權市場的角度看,提高中國定價影響力,需進一步發揮期權產品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提高中國定價影響力。
劉逖介紹,2015年我國首只股票期權誕生,2019年擴大股票期權試點,股票期權的經濟功能已初步發揮,對相關現貨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首先在保險功能發揮方面,減少了現貨拋壓,數據統計,上交所股票期權推出以來日均受保市值規模逐漸增加,今年以來日均受保市值為317.7億元,較上市初期的14.1億元增長了21倍。特別是在市場因新冠疫情和國際因素波動較為明顯時,ETF期權成交量與持倉量大幅增加,其中大部分是通過期權進行套期保值,從而避免賣出現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現貨股票的拋售壓力。
另外,促進價格發現,降低市場波動。劉逖表示,期權推出以后,對提高標的證券定價效率、平抑標的證券的波動有積極作用。包括上證50ETF及滬深300ETF平均折溢價率下降顯著,定價效率明顯提升;上證50ETF和滬深300ETF的日超額波動率,在期權上市后顯著降低,波動較市場基準收窄。
在促進標的市場發展,提升了現貨市場流動性上,在劉逖看來,期權上市后,標的ETF及成分股成交量顯著增長,價格沖擊指數明顯下降,市場訂單深度有較大提升。期權降低了套利成本和風險,促進價格發現,促進價格和凈值偏離水平的降低。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股票期權的經濟功能已有初步發揮,促進了中國定價影響力的提升,但相對于境外發達的衍生品市場,還需要看到發展的不足之處。
劉逖介紹,近年來,伴隨著A股國際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境外交易所陸續推出大量中國概念的金融衍生品,其中美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上市了近20只基于境內A股ETF的期權產品,覆蓋標的已涵蓋跟蹤滬深300、富時A50、上證50、中證500、上證180、創業板等重要指數的ETF。2021年10月,香港市場推出MSCI A50期貨。在互聯互通等渠道基礎上,離岸對沖工具以及場外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得香港市場逐步形成包括交易和風險管理的較為完整的A股生態鏈,定價影響力逐步提升。
但與此同時,境內A股相關期權產品目前僅有四只,覆蓋范圍僅限于滬深300指數和上證50指數。
“我們距離國際定價中心仍有相當的差距。”劉逖指出,縮短差距、提升我國衍生品市場競爭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持續擴大標的覆蓋范圍。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的穩步推進,市場也對加快期權市場發展、形成標準化金融期權體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結合境內外產品發展經驗,劉逖認為,未來期權標的選擇可以遵循三個原則。
一是滿足市場需求。選擇指數市場代表性強、市值覆蓋度高,基金規模大、流動性好,投資者風險對沖需求較強的標的開發期權產品。二是涵蓋各類風險特征。能夠涵蓋各類產品風險,且產品特征有一定區分度,最終形成可覆蓋寬基、跨境、行業等各類風險的完整產品體系。三是突出市場特色。選擇科技創新特色突出的標的,推出相應的科技成長類股票期權,提升期權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
劉逖會上透露,上交所也將繼續推動期權產品的國際化,推動擴大合格境外投資者投資范圍,提高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提升境內衍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