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秋冬季,很可能是近幾年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最密集的一個。
近日多部門印發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稱,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上半年“兩高”(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品產量、煤炭消費量等出現明顯反彈,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增大。要“充分認識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日前表示,雖然我國大氣環境呈現持續快速改善態勢,但大氣環境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仍然存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高發、頻發。
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
剛入秋,中東部地區在10月21-25日就出現了大范圍細顆粒物(PM2.5)污染過程。河南中部、南部地區受本地污染排放和上游污染傳輸影響,空氣質量維持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11月2日起,中東部地區污染又漸起,部分地區出現重污染。截至11月5日7時,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東北地區共有85個城市出現PM2.5污染天,6個城市出現PM2.5重污染天,PM2.5日均濃度峰值為每立方米174微克。
到了11月中旬,大氣污染防治形勢更加嚴峻。11月15日的不完全統計,有18個城市啟動重污染預警。15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等對11月下半月(16-30日)全國空氣質量進行預報會商。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可能出現輕度污染過程,首要污染物為PM2.5。長三角區域、蘇皖魯豫區域、汾渭平原、東北區域等將出現中度至重度污染過程。
全國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圖(11月17-18日)。資料來源:中央氣象臺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稱,重點區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較大,除二氧化硫以外的各項主要污染物仍遠超環境容量。從空間分布上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區域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其中晉冀魯豫交界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尤為突出,“工業、燃煤、機動車是秋冬季區域PM2.5污染的三個主要來源”。
多項治氣政策措施正在落地
“今年攻堅總體的思路是在延續往年行之有效的工作基礎上,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還是聚焦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重污染天氣。”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說。
他介紹,往年的攻堅范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長三角,一共8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今年聚焦到59個城市,跟原來80個城市相比有進有出,總體上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由于重污染天氣已基本消除,除了保留蘇北、皖北7個城市參照執行以外,其他城市不再納入攻堅范圍。
而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9個城市的基礎上,增加了河北北部3個城市、山西北部3個城市、山東東南部6個城市以及河南南部8個城市,共增加20個城市。“這也是根據大氣污染新的特點、城市秋冬季污染特征和區域傳輸規律進行科學論證基礎上作出的調整。”吳險峰說。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更加突出精準施策。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給59個城市下達了PM2.5控制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控制目標。
吳險峰說,遇到重污染天氣時,要求地方依法按照已經制定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預警,該什么級別就啟動什么級別;繼續實施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而不是大范圍地搞停產,盡可能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干擾。
除此之外,生態環境部今年還首次提出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行業實施錯峰生產,環保績效好的企業可以不錯峰或者自主減排,績效差要多錯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攝影/章軻
臨近2021年底,一些與大氣污染防治密切相關的重頭文件也陸續出臺。
10月26日公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合理劃定禁止散燒區域;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日前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也提出,對不符合所在地區能耗強度和總量控制相關要求、不符合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或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予以停批、停建。
中共中央國務院11月2日印發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專項行動。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參照重點區域執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
同時,科學調整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構建省市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管理,依法嚴厲打擊不落實應急減排措施行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
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
秋冬季為什么容易發生重污染?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王式功介紹,大氣污染的發生具有兩個基本條件,即污染過量排放和特定氣象因素。近期階段性的污染加重除了污染物的排放外,還受到季節與氣候條件的影響。
研究發現,京津冀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高于其他季節,在秋冬季更易遇到不利氣象條件。不利氣象條件觸發重污染,而重污染會使氣象條件更為不利。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化工產業高度聚集、能源以煤炭為主、貨運以公路為主,使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處于高位,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污染物排放量超出區域環境容量,是造成重污染發生的根本原因。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現階段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中低水平上的提升,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空氣質量總體上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說。
劉炳江也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已達標城市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未達標城市編制實施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
他透露,生態環境部將著力提升大氣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完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及“國家—區域—省級”空氣質量預報體系。選擇典型城市實施“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科技攻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