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物聯網醫療打造一座扎實、有效的數字底座?
11月8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舉辦的“共建共治共享人類健康醫療新基建”物聯網醫療國際峰會上,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譚麗霞結合海爾在物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新實踐表示,醫療新基建不應該是單一的點、單一的場景,至少應該是一個領域、一個面、一張網,應該能夠解決醫療健康行業的關鍵性問題。
譚麗霞認為,數字醫療新基建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化、智能化,而應該是真正能夠產生新的生產力、創造新的社會增值的新模式、新業態、新價值。
(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譚麗霞發表致辭)
近年來,物聯網醫療這一新模式成為業界關注焦點。該新模式的構筑,需要一個多種要素創新融合、互補匹配、提升轉化的數字健康共創平臺。為此,業界專家、學者展開熱烈探討。
助推疫苗研發、接種、運輸
物聯網醫療賦能人類健康多個重點領域,涉生物安全、智慧醫院、基礎科研。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魏于全在峰會上表示,“現階段,新冠病毒可能不會完全消失。我們要持續研發更好的疫苗和更新的治療藥物,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公共研發平臺在資源匯聚、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我國首個昆蟲細胞重組蛋白(技術路線復雜且技術要求高)新冠疫苗已由魏于全院士團隊研發成功,正在有關國家開展三期臨床,并積極申請緊急使用許可。
“目前,我們在平臺研發第二代新冠疫苗,是針對Delta突變的重組蛋白疫苗,已經向CDE提交申請。疫苗抗病毒效果升級,對德爾塔更具抵抗性,期待著我們的疫苗能快速在抗疫中發揮作用。”魏于全說。
除疫苗研發外,何以為疫苗接種、運輸、存儲保駕護航?海爾物聯網醫療生態品牌盈康一生旗下科創板上市公司海爾生物,作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提出了數“智”化解題之策。
據了解,作為青島首個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海爾生物以其領先技術率先打造了一系列物聯網生物安全場景解決方案。此前,海爾生物就通過創新融合物聯網與低溫存儲技術,打造出了一套“社區+移動”的智能安全接種全場景方案,實現了精準取苗零差錯、問題疫苗秒凍結、接種全程可追溯。
(圖為海爾生物全球首創“移動智慧疫苗接種車”)
在此次進博會期間,海爾生物聚焦疫苗安全,與輝瑞制藥、陶氏化學等國外知名企業成功牽手,從疫苗研發、存儲、運輸、接種等全流程入手縱深布局,共同探索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疫苗全流程體驗。
為此,海爾生物疫苗網總經理鞏燚表示,疫苗安全是數字醫療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海爾生物將把握數字化新機遇,攜手全球優質合作伙伴,通過技術、產品、服務等多維度共創,以疫苗安全新生態為基點,共繪未來智慧醫療數字化藍圖,引領中國數字醫療新基建全面提速。”
物聯網醫療賦能生物安全
除基礎科研外,物聯網醫療與生物安全的結合也創造出巨大價值。
“實現人類健康需要關注幾個重要板塊,包括了血液、疫苗、藥品及新藥研發與使用、生物樣本等。” 海爾生物副總經理王穩夫在峰會上說,“以上述這些領域的研究為基礎,海爾生物建立了‘云眼智慧實驗室’這一物聯網解決方案,來保障生物安全及各類數據的記錄、追溯和分析。”
據海爾生物副總經理王穩夫介紹,海爾生物在物聯網收入成果上逐步攀升:2018年,公司物聯網相關收入為3166萬占當年總收入3.76%,而今年發布的三季報顯示物聯網收入已達4.36億占總收入的28.7%。
作為物聯網醫療的開創者、實踐者,海爾生物早已將新一代信息技術(5G、人工智能等)融入了產品研發,并從國內第一的低溫存儲品牌,成功轉型為物聯網生物安全科技生態品牌。
“圍繞人類健康,我們還構建起血液網、疫苗網、藥品網、樣本網和云眼網等五大數字醫療新基建支撐體系,每一個體系后面都是一個全鏈條整體解決方案和產業布局。”王穩夫說。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拓展物聯網醫療產業鏈,海爾生物也在此次進博會期間簽約了多家生物安全賽道的產學研巨頭企業,包括空橋貨運航空、安捷倫、上海超立安、上海理工大學、雄帝科技、友邦易融等。
其中,在樣本安全領域,海爾生物與安捷倫達成戰略合作,將廣泛應用于樣本質量控制解決方案的行業領先的安捷倫自動化電泳系統,整合到海爾生物全場景物聯網樣本安全綜合解決方案中。
(圖為“數字化生物樣本庫全景質量智能管理”戰略合作簽約)
海爾生物生物樣本庫事業部總經理李軍鋒表示,雙方合作將加快實現中國生物樣本庫標準化建設,開啟數字化生物樣本庫全景質量智能管理新時代。安捷倫方則表示,雙方合作可形成智能化、自動化的樣本庫整體解決方案,確保生物樣本的存儲走向量大、質優的發展道路。
智慧醫院是未來場景
事實上,在我國一批互聯網醫院的興建、運營下,物聯網醫療也真正融入到了患者服務中。
譚麗霞為此表示,“在醫療新基建領域,數字化、智能化不是最終目的,能夠真正使該行業催生出新的生產力、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才是目的。”
譚麗霞舉例,“現階段,有許多醫院都打造智慧醫院概念。首先,我認為智慧醫院在于能不能解放人(醫護),讓醫護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技術與專業;其次,要看智慧醫院能不能服務人(患者);再次,要看智慧醫院能不能增值人(家屬等),一些遠程智能設備就在疫情下為醫患溝通、家屬聯系提供了新的渠道;最后,要看能不能夠互信人,創造一種新的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讓醫患‘互信’。”
物聯網醫療如何在醫院落地?中國信通院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華東)主任張宇鳴認為,應該去整合一些共性平臺,類似于前述提到的疫苗、血液等都是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這些不是單一場景,而應該嵌入到整個產業大循環中。盡管物聯網產生、匯聚醫療數據,但智慧醫院歸根結底其服務是第一感知的,也就是說,物聯網醫療需要圍繞患者需求、滿意度來展開。
作為國內智慧醫院的首批踐行者,盈康一生旗下上海永慈康復醫院院長沈旭東對此也深有同感。
沈旭東舉例,“在我們醫院,一個病人打著呼吸機、吸著氧,只要他病情穩定就可以到室外來曬太陽。這一個場景恰好實現了智慧醫院的三大元素,即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化。”
沈旭東介紹,上海永慈康復醫院構建了一個“物聯網醫療生態平臺”,該平臺上,智慧病房、智慧診療、智慧護理、智慧康復、智慧結算五大場景得以體現。
“我們也正和一家康復機器人研發企業共創,打造國內最大的康復機器人物聯港,港內1個康復師可以同時對20多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管理,這顛覆了傳統康復治療里一對一的模式。”
那么,物聯網醫療在疾病治療領域究竟還能發揮多大價值?
空軍總醫院腫瘤醫院原院長、北京華夏精放全國腫瘤放療中心集團主任夏廷毅表示,從腫瘤放療領域來講,有一個數字統計,我國縣級醫院約有1.68萬多所,腫瘤病人的比例約為48%,“但很遺憾,腫瘤病人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放療’在上述縣級醫院的占比不到10%。”
如何解決放療裝備配置少、腫瘤病人有效智力治療機會缺乏等問題?夏廷毅認為,這就需要通過物聯網醫療手段,將大專家和三、四線城市的放療平臺有機連接。
(圖為瑪西普的伽瑪刀)
“未來,通過物聯網醫療,三、四線城市搭建標準化的放療平臺就不是難題;并且,我們的大專家也得以通過物聯網連接,將創新機制、創新方案覆蓋到當地,讓病人就地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與服務。”夏廷毅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