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創新作為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發展的領域,備受產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關注。從植入人體的心臟支架和瓣膜,到幫助醫生完成介入手術的醫療機器人, 科學與技術的深入融合加速了醫療器械的發展,也進一步滿足了過去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讓更多患者受益。
在11月7日的一場由東方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聯合CCI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和長三角生命科技產業聯盟舉辦的峰會上,兩院院士、心血管領域頂尖專家以及一線投資機構投資人共同探討如何打通醫療器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速中國醫療器械的創新。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經過了這些年的探索,我們已經摸透了中國醫療創新路徑的各個環節,東方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把我們CCI創新俱樂部的產品,由創新中心孵化后再推向市場,創新中心不是生產醫療器械,而是把醫療器械孵化后轉讓給市場,所以我們建立這樣一個機制,使得每個環節都有明確分工。”
葛均波同時還擔任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在推動中國心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創新的過程中,他也發現了不少的瓶頸,比如中國國產化的醫療器械基本是由一些跨國大企業的工程師回國創業消化、吸收和引進的,往往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仿制品”,很少有原創的技術。
如何推動中國原創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葛均波認為,可以參考國際醫學的發展歷史。“在國際上,大多數的治療手段基本上是出自于臨床醫生,他們在發現問題后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然后由企業協助把產品推向市場,所以我們發起了醫生創新俱樂部,號召醫生從醫療器械研發的源頭就參與進來。”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于醫療器械創新而言,在基礎研究中找到好的生物材料非常關鍵。在東方醫療器械創新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研究認為,鎂是植入人體最為安全的材料之一,中國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現在我們需要探討如何把資源和技術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做出好的醫療器械產品。”
丁文江表示,從材料的研發到最終研制成下游的產品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全球頭部企業之所以能夠擁有行業話語權,是因為在技術不斷的完善過程中,形成了標準;而中國距離形成自己的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認為東方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提供了一個平臺,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讓產業鏈的參與者匯聚起來進行思想的碰撞,如果能持續下去,那么一定能推動中國醫療器械的創新。”丁文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葛均波強調,對于創新企業和創新者而言,應該有相關政策保護他們的利益,來激勵企業和創新者。“如果他們得不到任何利益或者激勵,就不可能有創新。”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認為,資本的參與對于推動創新醫療器械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個人認為做醫療投資,只要你投對了人,原則上來說應該是穩賺不賠的。”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談到國家近期的帶量采購是否會影響資本對于創新的投入時,弘暉資本創始人CEO王暉表示:“當一些平庸的產品價格降下來時,那么就會倒逼企業把更多的錢放在創新,用創新的產品贏得更好的市場空間和價值。作為資本而言,比如必須面對現實,我們的態度就是調整自己,調整我們的操作能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