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購買海外進口產品相比,購買國內產品更加綠色低碳嗎?
11月5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和全球經貿新格局”分論壇上,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漢密爾頓的一個設問,把“做全球生意與綠色低碳發展如何兼容”的問題擺在了眾人面前。
在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召開期間,進博會上這場應景的論壇,匯集了全球的企業巨頭,就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來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
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行動
作為全球領先的跨國綜合性資源企業,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韓慕睿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是必和必拓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而中國企業已成為必和必拓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也是必和必拓礦山設備和服務的重要供應商。在全球的低碳轉型道路上,必和必拓可以在三個重要領域作出貢獻:
第一,負責任的采購,必和必拓把可持續發展貫穿于采購和物流的全流程,嚴格把控包括海運在內的原料和成品運輸供應鏈的環境績效;第二,企業生產流程盡職管理,以確保所有礦區以負責任的方式開采礦產,達成國際市場對產品來源可持續性的期許;第三,產品延伸責任,企業將積極協助價值鏈下游各方提升可持續發展績效。
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百事公司也徹底改變了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百事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集團事務官羅伯特·阿澤維多提出,百事聚焦三大支柱,即積極農業、積極價值鏈和積極選擇。具體而言,公司會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采購作物和原料,保證土壤更健康,實現碳固存,改善生物多樣性,以及壯大農業產業。同時,在制造產品時采用積極價值鏈,從而實現可循環,且具有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比如我們的凈零排放項目,在鄭州的百事工廠可以讓水的使用率減少40%,每年節省120萬噸水”。最后,還要發揚品牌優勢,激勵人們為自己、為地球做出更佳的選擇。
路威酩軒集團董事成員、形象與環境總監安托萬·阿爾諾則重新詮釋了“創意”和“奢侈品”的意涵。他認為,創意循環意味著從有機生物原料、回收的舊物或替代品材料中獲取靈感和設計新產品,同時,生產產品要限制水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通過賦予產品二次甚至第三次生命來延長其使用壽命。而所謂新奢侈品,就是把曾經從大自然借來的東西歸還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產品吸引力和尊重大自然之間尋求平衡,成為了奢侈品的戰略支柱。
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不沖突
在3M公司董事長邁克·羅曼看來,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并不沖突。企業完全可以在服務全球客戶的同時,保持供應鏈的精益。3M公司就致力于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減少對環境影響。比如,他們在全球所有的運營場所減少水和塑料的使用,落實由技術創新驅動的舉措來應對氣候變化。
米其林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偉書杰認為,綠色低碳發展首先會影響到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同時也涉及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甚至到產品的使用以及生命周期之后的管理,因此從制造、使用到回收的這一全流程,需要全新的商業模式,也將帶來新的機會。這將導致兩個趨勢,包括供應鏈的本地化,以及企業在使用更多新技術和綠色商業模式上的意愿將不斷增強。對米其林而言,公司將進行更大程度的本地化生產,以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來保證供應鏈的綠色品質。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表示,企業要盈利,要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同時還要做到環保,在進出口方面也是一樣。他分享的低碳實踐中,同樣提到了本地化生產,“寶馬銷售到中國市場的車都是在中國生產、中國制造、中國銷售的”。另外,在進口環節,寶馬還利用中歐班列這樣更為綠色的國際運輸方式,降低碳排放。
除了技術突破外還有什么挑戰?
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李平在論壇上坦言,“雙碳”目標是對企業乃至對全人類的挑戰,綠色發展只是必要的手段。
“最近大家都碰到一個現成的事例,全球出現了電荒、煤荒、天然氣荒,也就是說綠色發展愿景和現有生產結構的調整出現了矛盾。”李平表示,對企業而言,綠色發展中的供應鏈、生產方式都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原來傳統方式已經無法支撐;與此同時,目前全球形勢變化疊加新冠疫情的影響,將會造成整個全球化分工的變革,所以企業必須要適應新的變化,這也是一個挑戰。
李平提出,寧德時代所在行業(儲能電池),從客觀來講,本身就是綠色發展中關鍵的技術手段,然而,電池制造85%的碳排放是在供應鏈端,因此企業接下去集中全力要做的是技術上的突破和研發,包括直線制造,以幫助供應鏈實現低碳,進而實現最終的零碳生產模式,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寧德時代正在對供應系統進行綠色探索和布局,盡可能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制造,比如,在老的生產基地大規模引入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同時在選擇新的生產制造基地時,對于當地是否有可持續的能源共贏、是否有適應低碳經營的環境、能否建立真正的回收體系等進行統籌考慮。
“解決了回收過程中的生產能源,就能大規模降低生產電池所用原料的碳足跡。”李平坦言,在形成了大量技術突破和經驗之外,企業遇到的一大挑戰還在于新的全球化,比如怎么把中國的經驗和技術成果復制到全球,從而為全球新能源發展做出貢獻。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余淼杰在論壇上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企業需要做好出口目的國的多樣化,不要把出口的目的地簡單地瞄準在歐美市場,要更多地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的市場。
第二,進口規模需要多樣化。企業不僅要進口高規格、高質量的最終品,同時也要進口高質量的中間品,進口產品包含了綠色內涵,對消費者也意味著綠色友好,因此,中間品同樣也需要融入綠色環保的要求。
第三,從服務貿易角度而言,中國的服務貿易要繼續做到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方向可用9個字概括,“擴總量、調結構、樹特色”。目前,服務貿易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如果從旅游、運輸、教育等多個方面考慮綠色內涵,也將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要對不同目的國進行不同的考慮。從出口、進口、服務貿易再到投資、“一帶一路”的建設乃至區域經貿合作,都要融入綠色理念,讓綠色發展伴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成為向國際規則、國際市場進軍的應有內涵。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