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軟實力成為全球城市競爭戰略的新賽道。
在10月31日舉行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暨首屆城發大會·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論壇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就“全球城市視域下的文化軟實力”做主題發言,并提出上述觀點。
方世忠認為,上海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是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下出的極具遠見的戰略先手棋。
文化建設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如何提升上海的文化軟實力,助力上海跑贏“軟實力”全球競爭的“新賽道”,方世忠提出了自己的三方面思考。
本次論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國人居署指導,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委外宣辦、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主辦,第一財經、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承辦。旨在探索軟實力與城市文化歷史傳承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
以下為其發言全文。
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是上海市委今年6月提出的最新城市發展戰略。應論壇主辦方之邀,作為參與城市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部門,今天我代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向大會作個主題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全球城市視域下的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思考:一是全球城市競爭戰略的新賽道;二是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新路向;三是上海文化助推軟實力新思考。
第一個問題,全球城市競爭戰略的新賽道。
這是認識今日的上海為什么要強調軟實力、提升軟實力的前提和基礎。軟實力理論是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國際競爭進入更高階段后,由哈佛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國際關系理論,其實質是研究“領先者如何在更高水平競爭中持續領先”的策略。隨著世紀交替、全球化發展,特別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大國競爭越來越體現為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體現為中心城市軟實力的比拼。
縱觀全球城市,無不追求擴大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增強全球敘事能力,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倫敦在上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適應后工業時代經濟形勢,構建了建筑、表演藝術、文物交易等13個核心文創產業體系,一舉成為全球當代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其文創產業對經濟社會和帶動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10%;紐約是全球演藝中心,形成了百老匯演藝產業集群和圈層,擁有400余家劇場、300余處音樂演出場地,每年演出超過4萬場;巴黎致力于打造全球時尚之都,擁有1000余家美術館和畫廊,1000余塊電影銀幕,1000余家書店,更有號稱世界時尚風向標的“巴黎時裝周”;東京在動漫產業上,集聚了全球頂尖的創作人才、制作機構,每年都會產出2部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動漫電影,更衍生出吸引全球游客開展“動漫圣地巡禮”的旅游項目,形成全球輸出的文化影響力。
對標全球城市發展進程,我們有一個重要的規律性認識:軟實力是實力之基,是高階競爭,是領先戰略。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市經濟總量已經邁入全球城市前列。面向未來,面向全球,上海要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要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要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必然要更加重視把握軟實力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加快轉換“新賽道”,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全面推動軟實力與硬實力互動并進、相得益彰。應該說,這是上海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下出的極具遠見的戰略先手棋。
第二個問題,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新路向。
市委《意見》是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總體部署和行動指南,內容非常豐富,涵蓋領域廣泛。今天受時間所限,只能和大家分享三點主要體會。
一是城市精神品格是軟實力的內核所在。習近平總書記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間精心提練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又高度概括了“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我們感到,這次《意見》既解決了城市精神與城市品格的關系,也就是集中體現了“三個統一”即民族精神與城市個性的統一、歷史傳承與時代進步的統一、內在價值與外在形象的統一,更深刻闡明了精神品格與軟實力的關系,那就是精神品格對軟實力具有引領性、決定性、基礎性作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軟實力。提升城市軟實力,需要我們把城市精神品格作為引領全程、貫穿始終的“內核”,大力傳承弘揚、深耕厚植,特別要有卓越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寬廣的胸懷。
二是“五個相結合”是軟實力的方法論。在市委全會上,李強書記對提升軟實力,從方法論的角度著重強調了“五個相結合”,具體是“堅持放大共性優勢與彰顯個性特質相結合、堅持對內凝聚人心與對外塑造形象相結合、堅持長期綿綿用力與階段突破躍升相結合、堅持整體目標導向與人人競相參與相結合、堅持提升軟實力與增強硬實力相結合”。我們感到,“五個相結合”是軟實力建設的基本方法論,既要統籌把握好“五個相結合”的關系,夯實城市軟實力的“基本盤”,更要精準把握好現階段的發力重點,讓城市個性特質更加彰顯、對外塑造形象更具創意、階段躍升突破更有作為、人人競相參與更富實效、軟實力建設更重硬核。
三是文化建設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內容。這次《意見》明確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城市軟實力的精神內核;著力提升文化建設品位,塑造城市軟實力的神韻魅力;著力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展現城市軟實力的善治效能;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煥發城市軟實力的發展活力;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生活體驗;著力增強全球敘事能力,擴大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我們感到,提升城市軟實力,是事關上海發展全局和長遠的一項根本戰略,關系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其中,上海文化既承擔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質增能的重任,還要更好地為城市凝心鑄魂、為百業賦能加力、為人民創造美好,責任更大、任務艱巨,需要我們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上海文化的新使命。
第三個問題,上海文化助推軟實力新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更好地助推城市軟實力,是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更是上海文化肩負的重要使命。下面,想和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我們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做強“碼頭”。國內外游客都喜歡稱上海為“大上海”。上海之“大”,不在于面積和規模,就在于胸襟和格局。上海的成就來自同全國、同全球的緊密連接,今天上海的價值更應體現在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上。我們需要打造更高人氣的文化交流舞臺。持續打響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影視節、上海旅游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等重大節展賽事品牌,開放胸懷廣納更多名人、名家、名企、名品“扎根”上海,包容并蓄吸引更多首發、首演、首展、首游“亮相”上海,與時俱進持續提升“上海主場”文化交流平臺能級。我們需要打造更高能級的文化交易平臺。瞄準上海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全力建設“兩中心兩之都兩高地”即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網絡文化產業高地、創意設計產業高地,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集聚世界一流的文創企業、文化機構、領軍人才,構筑更具創新力、傳播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全球城市文化高地。
二是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我們充分彰顯城市個性特質,進一步激活“源頭”。上海具有獨具魅力的精神品格、人文傳承、資源稟賦,我們需要堅持從最有資源、最有優勢的地方出發,激發“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活力魅力,塑造難以抗拒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我們需要打造“最上海”的文化原創。“源頭”重在原創力,貫穿于文化品牌建設各領域全過程,直接關系到“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我們需要堅持以物論史、以史增信,來進一步理清“何以上海”“何謂海派”的歷史文脈,向世界呈現中華文明風采、江南文化魅力、上海精彩故事。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全力打造“上海原創”、“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陣,彰顯“上海文化”歷久彌新的突出地位。我們需要打造“最海派”的城市空間。堅持城市有機更新,聚焦“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城市空間新布局,全力打響“建筑可閱讀”“浦江游覽”等品牌,加強對歷史建筑、風貌街區、革命遺址、工業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讓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遺跡中的上海在穿越時空中活態呈現。持續推進“最美公共空間”“家門口好去處”等項目,營造一批小而精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新空間,讓設計感、時尚潮、文藝范涌動在城市大街小巷。
三是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我們堅持創新創造融合轉化,進一步勇立“潮頭”。城市精神品格,是上海打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戰略優勢的根本所在。我們需要厚植城市精神品格,堅持“卓爾獨特、越而勝己”,持續打響“上海文化”和“上海旅游”品牌,更好地代表國家、代表上海參與全球文化對話、合作與競爭。我們需要打造文旅“爆款”。完善尊重原創、鼓勵“冒尖”、呵護創新的激勵機制,讓文旅的優秀項目在上海落地、高端人才在上海落戶、改革創新在上海先行先試。特別是放大上海在美術、文博、演藝方面的資源優勢、場館優勢、人才優勢、學術優勢,全力提升上海美術季、文博季、演出季、交易月的全球影響力。我們需要講好上海“故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以“黨的誕生地”為地標的紅色文化旅游集群、以“建筑可閱讀”為標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以水鄉古鎮為核心的江南文化旅游集群、以魔力時尚為特征的國際文化旅游集群等四大文旅融合集群,用好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技術,全媒體、立體化、多視角宣推上海、展示上海,讓中外游客通過上??词澜?、透過世界看上海,發現更多、體驗更多。
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一定可以跑贏“軟實力”全球競爭的“新賽道”,讓“在者舒心、來者傾心、未來者動心”。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