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剛剛出爐。
2020年度上海共有48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7.45%(2019年為16.88%),連續5年獲獎比例超過15%。
今天(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經網絡評審組、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評審,科技部審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有8位外國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
科創策源能力提升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中心主任段曉陽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全國提名數量日益增多、授獎數量日趨減少的大背景下,上海獲獎總數、“三大獎”各自獲獎數量占全國總授獎數量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上海首次同時牽頭獲得“三大獎”高等級獎項。
具體來看,2020年度,上海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上,牽頭獲得4項一等獎,占全國的17.39%,同時上海科研團隊作為核心參與單位,合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專用項目,全國共2項)、一等獎3項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這是2000年以來,上海牽頭獲得國家一等獎數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同時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三大獎”高等級獎項。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摘得一等獎(全國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方面,上海團隊牽頭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得一等獎(全國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方面,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制與產業化”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的一等獎(全國18項)。
趙東元團隊做實驗。供圖:復旦大學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18年來,上海再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獎項也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貢獻的中國公民。2000年至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僅授予13項成果,且有九年出現空缺。
同時,2020年,上海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數量和能級上都取得新突破。在表彰作出重大科學發現成果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上,上海科研團隊的9項基礎研究成果獲獎,占全國的19.6%。
在注重考慮首創性和實用性的技術發明獎上,上海獲獎9項(2019年度7項),占全國的14.8%,其中牽頭1項一等獎(專用項目)、4項二等獎。自2014年以來上海占全國自然科學獎的比例首次超過科技進步獎。
“經過多年來堅持不懈,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人才團隊培育,上海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原創能力不斷提升,正持續涌現具有影響力的前瞻性和理論性的高質量成果。”段曉陽對記者說。
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創新策源一直被擺在重要位置。上海對于基礎研究的目標,是到2025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比例達到12%左右。
前不久,上海印發了《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承接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任務和解決產業目標導向科學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取得一批面向前沿優勢領域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建設一批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基地和設施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優化基礎研究布局方面,《若干意見》提出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率先在全國選擇基礎研究優勢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團隊,給予長期、穩定和集中支持。賦予“基礎研究特區”充分科研自主權,支持機構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在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上給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間。
中青年科學家涌現
從2020年度上海獲獎情況的人才隊伍看,科研團隊老中青相結合,中青年科學家逐步挑起大梁,既傳承科學精神,又彰顯創新活力。
上海22項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中,第一完成人年齡小于45歲的有3位,比如,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項目——“不可壓流體方程組的非線性內蘊結構”成果第一完成人復旦大學雷震教授,42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獎項目——“高曲率液面靜電紡非織造材料宏量制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成果第一完成人東華大學教授覃小紅,43歲,占比13.64%;介于46~55歲之間的有9位,占比40.91%;56~65歲有10位,占比45.45%。此外,女性科學家牽頭4項。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1項。
上海在優化科研體系的同時,不斷為科研人才松綁。此前印發的《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中第六部分,就是優化科技創新人才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例如,打造基礎前沿科技創新團隊、強化重點產業領域科技人才支撐等。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規劃》中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內容比“十三五”規劃篇幅大幅度增加,而且關于人才的內容是非常成體系的,從不同層級來看,最頂端的是世界一流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第二個是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第三個是基礎研究(人才)。
“前端有基礎研究,中端有產業人才,后端有科技創業人才,還有為科技人才服務的人才,形成一個鏈。”石謙說,這次推進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是引育并舉,除了布局引進人才外,更重要的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科創人才,所以把育作為重點。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