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三省一市正在從“各補短板”走向“共拉長板”。
11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調研座談會。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滾動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上海市委部署要求,發揮好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合作和重點區域建設,為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展現更大作為。
3年來,在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開放平臺的基礎上,上海積極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攜手蘇浙皖各揚所長、協同發力,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把三省一市各自的優勢,打造成共同的長板。
高水平開放協同
10月19日,蘇州工業園區海關來到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進行長三角一體化海關布控查驗協同試點貨物現場查驗,這批貨物主要是集成電路芯片,貨值133.2萬元。
實際上,這批貨物是從上海浦東機場海關入境的,但并沒有在浦東機場開箱拆袋,而是經由浦東機場外形查驗后,直接送到博世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倉庫。再經過園區海關查驗后,這批貨物被直接送上了生產線。
“蘇州工業園區90%以上的貨物,都是通過上海進出口的。”蘇州工業園區海關副關長顧惠娟告訴第一財經,園區內不少高新技術企業要進口一些真空包裝、防光包裝、恒溫儲存的高新技術貨物,但這類貨物在普通環境下拆箱查驗會影響性能品質。“一旦打開可能就無法再使用,造成企業損失。”
2020年12月1日,蘇州工業園區海關與上海海關所屬浦東機場海關率先開展長三角一體化海關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協同試點,針對的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內企業經上海浦東機場海關進口的這類高新技術貨物。
顧惠娟說,這一試點優化了進口查驗作業模式,平均每票可以節約1/3的查驗時間,同時也減少口岸普通環境下查驗對這類高新技術貨物造成的影響。
對于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而言,這項試點預計一年可以為企業減少170萬元的損失。
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蘇州工業園區海關已開展67票長三角查驗協同,監管貨值2828萬元。共有16家轄區企業、115項商品,通過了這一試點備案。
當前,長三角區域正在協同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
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對記者表示,接下來還將通過戰略合作,爭取上海機場、上海港等口岸向蘇州工業園區前移,共建“城市航站樓”、數字貨站等,探索人才、數據、科技成果等要素在兩地的資質互認和流動便利,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我們在某些領域處于無人區,大家一起闖總是更安全,也更有底氣。”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蘇州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孫揚澄說。
共闖“無人區”,長三角需要加強協同,發揮各自的長板和優勢。
龔正指出,上海要增強功能輻射,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打破行政壁壘,努力實現從“各補短板”走向“共拉長板”,避免“零和競爭”做到“合作共贏”,在深化“項目協同”的同時邁向“共同行為準則”。
加強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
龔正指出,要帶動長三角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作用,加快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加強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
自2013年9月首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設立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已擴容至21個,還增設了上海臨港新片區,擴展了浙江自貿試驗區的區域范圍。
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后,長三角實現了自貿試驗區的全覆蓋。目前,長三角自貿試驗區實施面積共705.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個,承載了區域的核心經濟功能。
5月10日,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聯合發起設立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以加快推動長三角自貿試驗區的聯動發展,共同打造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形成共同推進國家戰略的合力。
成立2年的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共60.15平方公里,全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同時,園區又被列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北向拓展帶,《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重點任務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有近40項由園區負責或參與推進。
沈覓表示,蘇州自貿片區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功能布局中唯一的自貿試驗區,又具有中新合作的特殊“基因”,在制度創新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蘇州工業園區將深度借鑒新加坡自貿港先進經驗,編制’深化中新開放合作,建設一流自貿試驗區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打好制度創新系統戰、集成戰、縱深戰。”
孫揚澄說,在長三角一體化、滬蘇同城化的背景下推進制度創新,是蘇州自貿片區的一個亮點。希望通過開放協同,蘇州工業園區能夠一起共同承擔改革開放的任務,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沈覓也表示,將通過開放高地聯動合作,加快從資源要素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全力構筑最優營商環境、最強比較優勢,爭創國家開放創新綜合示范區。
創新協同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承擔著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的重要使命。
去年8月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根據要求,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龔正指出,要聚焦重點,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合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營造創新發展環境。要構建世界級產業集群,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深化跨區域產業園區合作,全力推進數字長三角建設。
3年間,長三角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及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服務等等創新要素,也在長三角實現了更大范圍的暢通流動。
10月25日,江蘇省常州市來到上海推介“龍城英才計劃”,同時組織了37家企事業單位來招聘招攬1715個崗位的人才,需求集中在電子、機械、高分子材料等工科專業。同時,常州還在上海高校設立了引才工作站。常州市人社局局長嘉秀娟表示,把類似的活動從常州移到上海等城市舉行,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同時,參與企業大多相對成熟,更有利于“引進來”。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協同創新指數提高了22.4%,創新合作、資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3年來,跨區域專利轉移量增長超過一倍,2020年三省一市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1.4萬余項,技術交易金額544億元。
在日前舉行的通氣會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陸敏表示,2020年長三角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長三角協同開展攻關的項目數和金額占比均超過80%。
在創新環境方面,共同搭建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大型科學儀器36959臺(套),切實提高了科學儀器利用效率,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
根據要求,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在科創方面,上海更多是做‘0到1’,蘇州工業園區可以多做‘1到10’‘10到100’的轉化。”沈覓認為,全球“燈塔工廠”共69家,蘇州工業園區就有2家(博世、強生),這說明園區制造業基礎強,因為有成本上的優勢,完全可以形成“上海研發+園區制造”的協作模式。
在生物醫藥、半導體芯片、智能制造等領域,沈覓認為,可以通過共建平臺、共設基金、共同探索產業標準,聯手打造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在產業鏈協同方面,中芯、華虹、格科微等龍頭企業在南京、無錫、紹興、寧波、嘉興等地實現跨域布局。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推動組建了9個產業鏈聯盟,聯合開展長三角重點產業鏈協同研究,積極推進跨區域產業鏈供需對接、標準統一和政策協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