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下稱《方案》)將于近期印發實施。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今天(29日)表示,攻堅行動將引入賽馬機制,環保績效好的企業可以不錯峰或者自主減排,績效差要多錯峰,不允許地方不分環保績效水平,所有企業都搞平均主義。
在生態環境部今天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表示,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的總體考慮是,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降低PM2.5濃度為主要目標,在繼承過去行之有效工作基礎上,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吳險峰介紹,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對攻堅范圍、攻堅措施進一步優化調整,堅持標本兼治,推動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時,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考核問責,切實壓實工作責任。
吳險峰說,2017年以來,針對重點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多發、頻發的情況,我國連續四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成效明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年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70%、65%,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高。
生態環境部。攝影/章軻
吳險峰同時表示,目前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穩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仍是全國PM2.5濃度最高的區域,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數占全年95%以上。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天威告訴記者,今年夏天,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對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深挖細查,發現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標排放、未安裝或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自動監測不正常運行或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交辦各類涉氣環境問題1萬多件。
在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過程中,如何防止“一刀切”,這是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對此,吳險峰表示,生態環境部已給59個城市下達了兩個秋冬季空氣質量控制目標,包括PM2.5控制濃度和重污染天數,也明確要求地方必須堅決防止為了完成目標任務采取先停再說、一律關停等敷衍應對、臨時性措施。
“要求地方遇到重污染天氣時,依法按照已經制定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來啟動預警,該什么級別就啟動什么級別;繼續實施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而不是大范圍地搞停產,盡可能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干擾。”吳險峰透露,對此,生態環境部、工信部已提前做了周密部署,相關文件已經印發。
在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實施范圍上,吳險峰介紹,考慮到各地秋冬季大氣環境狀況和區域傳輸影響,2021-2022年秋冬季攻堅范圍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基礎上,增加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東東部和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