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警惕美聯儲提前加息
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制約當前經濟恢復的主要因素,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一波三折。不過,從疫情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上來看,其帶來的沖擊趨于走弱。盡管新一輪疫情不論是從新增確診病例還是死亡病例數量上,都要超過此前疫情的頂峰,但并未使得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增長陷入像去年二季度時嚴重衰退的局面。
疫苗接種在疫情控制上發揮了很大作用,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接種覆蓋率的穩步提升,以及新型疫苗和特效藥的陸續出現,疫情在明年有望被約束在一定程度之內,對于經濟恢復進程的干擾也會趨于減弱,全球經濟在疫情后的修復進程將有所加快。
不過,疫苗覆蓋率較高的發達經濟體,已經率先開啟恢復進程。而從疫情之后各國的經濟恢復路徑特別是我國的恢復態勢來看,在經濟增長速度達到或者接近疫情前水平之后,增長斜率漸趨平緩,其后通常會圍繞著疫情前的增速中樞窄幅波動。按照當前發達經濟體的恢復速度,明年很可能會步入到增長的穩態區間,很難再有比較明顯的提高。
而在復蘇步入穩態之后,發達經濟體亟須解決的是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退出問題。以美國為例,平穩的經濟增速和高企的通脹水平形成了鮮明對比,按照兩年年均計算,今年二季度美國實際GDP增速達到1%,較疫情前水平仍低,但是CPI同比增速大幅走高,目前已經超過5%,這和美國應對疫情所采取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不無關系。今年美國商品消費支出增速一直處于5%以上,商品價格增速也隨之高企。而隨著疫情制約逐漸減弱,服務消費支出增速的恢復也將帶動相關價格的上行,我們認為,美國通脹增速中樞明年難以顯著下移。一直堅持“暫時性”通脹觀點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首次表示高通脹的延續時間可能比預期要更長久,克拉里達、鮑曼和博斯蒂克等美聯儲官員也均認為通脹持續時間似乎更長,不適合再把通脹稱為“暫時性”。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需要兼顧就業與通脹,但事實上,即便就業市場尚未自疫情沖擊中完全恢復,美國貨幣政策轉向的進程也將很快開啟,究其原因,通脹水平的高企倒逼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加快退出,上一輪Taper(縮減購債)從實施到完成用時接近一年,而根據美聯儲最新會議紀要以及近期官員表態,本輪縮債時間預計大幅縮短,或在2022年中完成縮債計劃,這也意味著加息預期乃至實現將有所提前。根據聯邦基金利率期貨數據計算可知,8月底,市場預期美聯儲在2023年2月僅加息0.8次,而到9月底,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1次)的時間已經提前到2022年12月,而截至10月18日,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時間已經大幅提前至2022年9月。美國貨幣政策加速收緊也將引發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跟隨。
相比于發達經濟體,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疫情后的經濟恢復尚顯艱難,特別是疫苗接種覆蓋率情況,近期雖在快速提升,但距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而伴隨著疫苗產能的提升,明年發展中經濟體的疫苗接種覆蓋情況預計將有所改觀。因此,從經濟增長的提升幅度上來看,發展中經濟體明年的增長表現或可期待。
然而,由于兩類經濟體恢復進程并不同步,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轉向所產生的外溢效應,給發展中經濟體的復蘇蒙上陰影。如巴西、俄羅斯和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已在美聯儲加息之前提前步入加息周期,以便應對通脹和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的壓力,但這勢必會給本就脆弱的經濟增長帶來沖擊,增加了發展中經濟體恢復的不確定性。
國內經濟:潛在增速下移,價格漲幅溫和
相較于全球多數經濟體而言,我國經濟在疫情沖擊之后率先實現復蘇,去年底增長已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的增速水平。然而,由于今年以來信用持續收縮,加之國內本土疫情屢現反復,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漸增,按照兩年平均增速計算,三季度GDP實際增速已降至5%以下。
從中長期的視角來看,恐怕要接受我國潛在經濟增速中樞下移的事實。根據央行行長易綱的研究結論,我國的經濟潛在增速可能會維持在5%~6%的區間。而從2008年以來的幾輪信用周期來看,信用寬松對于經濟增長的提振效果逐輪減弱,鑒于本輪寬信用地產和基建參與度不高,我們判斷,信用寬松的態勢將較為緩和,對于經濟的拉動也比較微弱,因此,明年經濟增長很可能落在潛在增速區間的下沿,接近5%左右。
具體到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
首先,消費增速的恢復或是明年經濟的亮點。今年以來受疫情反復的干擾,消費修復進程坎坷,社零增速甚至一度降至3%~4%的水平。但如果排除疫情造成的影響,其實居民消費意愿并不存在系統性的下降。如以今年二季度為例,在疫情態勢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與消費支出增速之間的差值大幅收斂,意味著消費意愿明顯回升。而從新能源車銷售的強勁增長中,也能夠看出居民消費意愿的強度。
在疫情相較今年進一步緩解的假設下,消費的制約因素在明年將會有所消除,特別是在汽車消費方面,東南亞國家芯片產能的恢復,將會使得供應短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而汽車消費約占我國可選消費的一半,必需消費本身增長又比較穩定,因此,汽車銷售的改善將會有力拉動社零增速企穩回升,加上服務消費在疫情過后的反彈,明年消費增速有望回歸到疫情前的常態水平。
其次,投資增速整體趨于穩定,但結構分化更加明顯。
第一,地產投資增長趨于回落。人口紅利的消退和城鎮化進程的放緩,意味著房地產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房住不炒的政策調控基調和以房地產稅為代表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使得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更為規范。我國商品房年銷售面積在達到17億平方米之后增長速度趨于減緩,近年來保持在個位數的增速水平,這決定了房地產投資、新開工等行業指標很難長期處于雙位數增長的狀態。社會資源特別是信貸資源向房地產行業投放比例的約束不減,使得明年地產投資增速仍處于回落通道。
第二,基建投資或仍不溫不火。基建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資金的支持,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穩增長政策的有力抓手。不過,從2018年以來,財政支出和基建投資增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這反映了財政支出在投向上的變化,民生相關支出占比有所提升,而基建支出占比回落。在經濟增長更加注重內生動能拉動,逐步擺脫舉債發展的粗放式模式之下,我們預計,明年基建投資增速和今年相差不大,相對比較平穩,保持在不溫不火的狀態。
第三,制造業投資增速存在回升潛力,但需要利潤端的配合。今年制造業投資增速領跑三大類投資,而從政策方向上來看,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造行業投資增速依然趨強,特別是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制造行業,在財稅等優惠政策支持下,或將有不錯的表現。但整體來看,制造業投資增速的持續抬升同樣需要利潤端的配合,特別是在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引發企業成本壓力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利潤分化特征較為明顯,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制造業投資增速的上行。
最后,外貿韌性在明年將會面臨檢驗。
從出口端來看,疫情暴發以來,由于我國復工復產較快以及防控措施得當,保證了供應端的穩定,我國在全球的出口份額顯著上升。但隨著疫情對經濟增長制約的解除,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供給能力的恢復,我國偏高的出口份額很難繼續保持。而發達經濟體增長步入穩態,也意味著外需的拉動力量減弱。明年我國出口增速在高基數下很可能趨于走低。不過,中美貿易摩擦近來存在著緩和跡象,出口下行的斜率不會特別陡峭。
從進口端來看,內需疲弱或使得明年進口增速承壓。今年以來進口高增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支撐,10月CRB指數相比去年底上漲幅度超過40%。而在今年大宗商品價格已處高位的情況下,后續價格上漲的速度逐漸趨緩,對進口金額增速的帶動作用也會同步減弱。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仍有待落實,我國目前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金額仍低于協議目標,如果明年協議推進至完成目標的水平,則對進口增速將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引發PPI增速的快速攀升,9月PPI同比增速接近11%,創下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新高,其中煤炭、鋼鐵、有色和石化四個行業價格漲幅約為總漲幅的八成。而在今年高基數效應的影響下,明年PPI增速預計將有比較明顯的回落,且大概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碳中和碳達峰工作的推進意味著從中長期來看,能源價格較此前或將有系統性的抬升,雖然PPI同比增速可能放緩,但大宗商品價格恐怕將持續處于高位。
此外,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煤炭價格歷史高位的情況下,近期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將使得電力價格也有所上漲。根據投入產出方法所做的測算,同樣幅度的價格上漲,電力對于整體物價增速的影響將會明顯高于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PPI增速在電力漲價的帶動下,自高位下行的速度也或將慢于預期,而電力價格上漲也將加速PPI向CPI增速的傳導。
CPI增速今年受到食品分項特別是豬肉價格走低的壓制,下半年增速并不突出,與PPI增速走勢存在明顯背離,兩者之間“剪刀差”也有所擴大。今年年初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增速已經拐頭向下,根據豬周期的波動特點,這意味著年底豬價有望觸底回升。而在低基數的影響下,明年CPI增速中樞較今年將會有明顯上移。不過,如果沒有像上一輪非洲豬瘟那樣大規模疫情的影響,產能出清速度將相對平緩,CPI增速突破3%的概率不大。
政策:降息可以期待,財政力度不強
今年三季度全面降準實施標志著新一輪貨幣寬松周期的開啟,展望明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企業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們預計,貨幣政策將保持穩中趨松的基調。而且,從解決企業特別是中下游民營企業成本壓力的角度來看,貨幣政策相對而言應該能夠比財政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明年貨幣政策方面很可能會有如降息等更多寬松舉措的出臺。回顧上一輪美聯儲Taper的貨幣政策收緊時期,我們發現,在美聯儲縮債結束至加息之前,我國曾利用這一時間窗口進行連續的寬松政策操作,因此,在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前的情況下,上半年我國貨幣政策很可能更為寬松,等到美聯儲加息開啟后保持穩定。
從今年財政政策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不論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都要遠高于預算報告所確定的收入目標,但是支出增速相對較為遲緩,這也使得赤字壓力相比于預算報告有所減輕。由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題尚較突出,政府對于杠桿率的提升依然較為克制,我們認為,在跨周期調控的政策思路指導下,明年財政政策積極程度和今年大體相當,不過節奏上可能會有明顯變化,如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的發行應該會回到前高后低的正常節奏。
產業政策方面,“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確立之后,頂層設計也已出臺。近期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指出在“確保安全降碳”的條件下,鼓勵各地“主動作為、率先達峰”。我們認為,碳中和的政策目標是為了實現經濟向低碳轉型,這將對當前的產業發展和產業格局帶來深刻改變。明年預計能耗強度控制仍是減碳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高耗能行業去產能仍在路上,產業結構將繼續向高級化邁進。
資本市場:珍惜寬松窗口,美元易升難貶
基于對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政策的判斷,我們認為,明年的資產配置可能會以美聯儲加息前后為界,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段時期。在美聯儲正式討論乃至實施加息之前,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貨幣政策很可能加碼寬松,因而國內權益和債券市場整體風險不大。而在美聯儲加息之后,受制于海外貨幣政策的調整,我國貨幣政策大概率會保持在穩健的基調,但寬松措施很難進一步推進,國內權益和債券市場調整風險有所上升,相對來說,屆時債市的表現可能會好于股市。
不過,整體而言,對于明年的權益市場,由于上游資源品漲價帶來的成本影響會有滯后效應,因而,需要擔心成本上漲引發的盈利增速下滑。能夠抵御成本上升壓力、定價權較強的行業乃至個股可能會有更多的超額收益。相對來說,消費的機會可能會多于周期和成長。
在美元流動性泛濫、供需矛盾突出等因素帶動下,今年以來海內外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而我們預計,在美國貨幣政策趨于收緊的情況下,明年大宗商品價格將面臨顯著分化:一是能源品在海外發達經濟體需求恢復以及國內碳中和、碳達峰工作推進的影響下,價格有望進一步走高;二是國內定價的鋼鐵等工業品價格,面臨需求偏弱遭遇國內對于高耗能行業的持續限制,價格或將穩中趨緩;三是全球定價的銅、鋁等工業金屬,在海外供給瓶頸約束緩解的情況下,價格或將趨于走低。
至于近期偏強運行的人民幣匯率,我們認為,明年可能不會成為常態。在美聯儲年內Taper幾成定局,美聯儲提前加息概率加大的情況下,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無疑將帶動美元走強,由于我國人民幣匯率主要跟隨美元變動,后期人民幣匯率依然存在著貶值壓力。不過,在當前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背景下,企業成本壓力陡升,而一定程度的匯率貶值,有助于增厚出口企業的利潤,緩解外需拉動減弱后出口企業的經營壓力,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利大于弊。
(作者系中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