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正在與醫務工作者加強合作,以加速中國數據驅動的醫學研究和智能醫療診斷領域發展,從而減輕醫務人員的壓力。不過要將醫療數據轉化為臨床應用仍然具有挑戰,這也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10月26日舉行的科大訊飛1024全球開發者大會的一場人工智能企業生態如何助力產業發展的論壇上,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徐曉嬋表示:“偏遠地區的合格醫生太少,一些年輕醫生很難獨立給病人問診。這迫使人們長途跋涉到大城市排長隊等待,給醫院工作人員和臨床資源帶來額外壓力。”
徐曉嬋認為,由深度學習驅動的診斷技術可能會提供急需的支持。“如果在有經驗的醫生無法直接參與診斷的情況下,人工智能也可以進行診斷,這會大大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她表示。
人工智能的這些進步已經在診斷方面體現出價值,例如中國最大的人工智能和語音技術公司之一科大訊飛旗下訊飛醫療,已經開發出一款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人工智能醫療助手。
“醫護人員只要將患者的癥狀輸入軟件平臺,智醫助理就能對潛在的診斷提供建議。”徐曉嬋表示。據訊飛醫療方面介紹,智醫平臺每天能向多達3萬家醫療機構提供約40萬條此類輔助醫療的意見。
安徽省立醫院門診部副主任盛敏玲表示:“我們在醫院信息化的過程中,也是希望把醫生從繁雜的工作中脫離出來,比如事先可以采集病史,在就診的時候就可以把病史引用到病歷的書寫,提升效率,精準診療。”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王春也表示:“智醫助手可以幫助醫生提升診治能力,醫生時間是碎片化的,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可以靈活應用醫生的時間。”
過去幾年,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在內的許多中國科技巨頭都發布了各種人工智能驅動的醫療健康診斷工具。在全球,包括谷歌、微軟在內的公司也在加大對智能醫療的投入。
醫療數字化進程的關鍵一步就是醫療機構與科技公司數據實現共享。對于研究機構而言,患者數據就好像是“AI醫療的血液”,研究人員希望與病人建立起一個共同的平臺,這一平臺可以存在于智能手機,病人的情況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上傳,醫生也能實時監測到,比如病人的病情突然發生轉變、術后突然發生了一些異樣的癥狀等等。
但科技巨頭的這些嘗試尚未有成功的經驗,一方面是企業仍然在探索可能的商業化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全球監管機構加大了對于患者的隱私保護,這為人工智能醫療的商業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訊飛醫療總裁陶曉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認為人工智能醫療的商業模式仍然應該圍繞為醫生提供診斷工具,商業化的基礎是醫生和醫療工作者,一些企業現在開始繞開醫生,直接去做服務患者的模式,這是我們在商業化過程中需要去避免的。”
科技巨頭谷歌及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目前正在面臨訴訟,它們被指未經同意獲取并處理上百萬名患者的醫療健康病歷數據。這起訴訟也意味著國外巨頭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嘗試再次遭遇挫敗。
中國即將于11月1日正式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這也對中國的人工智能醫療企業在合規性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個保法的出臺,陶曉東認為,應該從技術的層面完善數據安全和授權應用,保護患者的隱私,包括完善數字確權等方面的問題。
“數據分享很顯然對于促進科研有著極大的好處,人工智能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手段,幫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診療,但問題是要謹慎使用這些數據。”陶曉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