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屏蔽網址鏈接,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再進一步。此前工信部有關業務部門召開“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后,互聯網企業之間打破屏蔽、互聯互通的趨勢逐漸提上日程,已有巨頭開始“拆墻破壁”。
雖然促進網絡互聯與數據互通的變革已被高調摁下啟動鍵,但后續安全風險、權責歸屬、數據隱私等細節問題,仍需各方在磋商后進一步落實。近日,在主題為互聯互通與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題研討會上,學界代表齊聚一堂,從行業競爭、法規完善、經驗借鑒等各個角度深入探討,優化互聯互通細節問題。
互聯互通,為中小企業發展鋪路
既然趨勢已定,如何定義“互聯互通”?
與會專家有觀點指出:從互聯網架構來看,一般可以分成設備層、系統層、數據層、應用層等。討論封禁,首先要明確是討論哪個層次的屏蔽和封禁。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里提到的應用和服務不兼容問題,主要是應用層和數據層的封禁問題。
有與會專家認為,從應用層和數據層,包括了產權和市場競爭和經營者自己的經營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并不存在兩個不同的應用一定要互通。例如,京東和淘寶作為典型的應用程序,提供的都是電商服務,是否可以要求用戶在京東的對話框里發淘寶鏈接?這其實對經營者來講有些強人所難?;ヂ摼W互通盡管討論熱烈,但是某些網絡架構層也許不兼容或者是不連通是一般的市場規律,尊重經營者的經營權也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在滿足定性的前提下,打破藩籬、互聯互通的益處已然明確?!斗▽W雜志》副編審劉宇瓊認為,互聯互通有利于市場競爭的秩序,其實各個領域都應該公平競爭,禁止個別企業利用壟斷地位的平臺躺平或者躺贏。比如打車軟件競爭中,有些打車平臺可以通過社交APP的分享導致競爭對手受限制,這是不應當鼓勵的市場競爭,這樣也不利于消費者。
另外,互聯互通也將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新機會。過去,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新的APP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但大家互聯互通后,用戶不只是停留在大平臺上,新興企業的機會也會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放后企業的獲客成本有所降低。預計未來真正實現互聯互通后,十億級百億級的企業更容易出現,中小企業不會擔心剛做大就會被收購,發展空間更大,而平臺上的商家和創作者因為更容易在多家平臺同時獲得交易機會和影響力,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加。此外她認為,對特定平臺的依賴程度降低后,中小企業和互聯網平臺就收益分成進行談判時,地位也會比過去有所提高,平臺將更難實施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等行為。
互聯互通,要保障用戶權益
互聯互通在監管介入下逐漸步入正軌,與此同時,專家們認為,作為國內法律法規層面的新生事物,下一步要繼續完善。
研討會上,上海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丁茂中認為:從實踐來看,競爭規制在此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案件處理往往都有個漫長的過程,時間往往不會短;而且,每個案件的處理結果只是針對特定經營者,并不自動普及到其他同類企業。就罰款的數額而言,往往比較大,影響也就比較大。此外,因為反壟斷法尤其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在適用上比較復雜,所以容易出現不確定性。因此,在丁茂中看來,就治理手段的擇用而言,除了競爭規制之外,還有行業管制可以考慮。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楚亞杰補充稱,互聯互通是在網絡強國背景下提出的,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一個安全的問題,更是意識形態安全的問題。從中小企業角度而言,面對超級平臺,中小企業內外部健全的規則更為重要,配套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作用更大。另外需注意的是,互聯互通過程中用戶是不可缺失的,不能僅僅以用戶之名,過程中卻沒有傾聽用戶的聲音,要給用戶以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在決策與執行過程中予以充分的重視。
守門人角色的平臺,有互聯互通的義務
在明晰了互聯互通屬性與問題后,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到底該如何貫徹執行。
包曉麗認為某社交平臺屏蔽某視頻平臺鏈接,代表了互聯互通和數據權利的沖突——一方企業認為其享有數據權利,因此屏蔽掉這種數據的互聯互通;另外一方企業認為這些數據不僅僅是企業的,更屬于用戶或公眾,因此其他企業應擁有這種數據接口的開放權限。而雙方案件恰恰代表了對不正當競爭三個維度的判斷——首先判斷數據在用戶與企業之間的權屬如何配置,因為數據具備一種特殊性質——企業和用戶對數據有部分的正當性權利的主張基礎。
其次,包曉麗認為如果用戶有部分使用數據的權利,特別是在《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用戶有合理的數據可攜帶權后,那么就需要回答用戶在特定場景下是否有可攜帶權以及如何合理行使可攜帶權的問題。最后,才是判斷后續企業的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將這三個層次逐級厘清。
雖然上述問題尚無定論,但包曉麗認為明確數據界權可以降低數據互聯互通的成本,促進數據真實有效地互聯互通。
對于企業之間涉及企業開放政策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問題,企業數據互聯互通各國政策有所差別。我國主要是從數據的重要性出發判斷數據是否應當開放共享,而歐盟數據市場法案是從平臺類型出發,如果構成守門人的角色,就應該開放共享。無論是我國還是歐盟,都主要從用戶數量、企業的營收情況以及在市場上的影響來判斷是否有互聯互通的義務。
而對于個人和企業之間,個人信息可攜帶權依據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及歐盟的GDPR的規定,基本已形成一個共識——均可行使但有合理的限度。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