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的研究團隊模擬分析了未來在達到GDP增長目標的情況下,如何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結果表明,我國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相對比例,與碳排放總量增長率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性。“
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于10月19日到20日在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制造業也是中國能源消費最大,碳排放最突出的終端部門。在減排過程中要妥善規劃二三產業的占比,不可操之過急。
劉偉分析,從產業結構看,雖然我國不少大城市已經步入了后工業時代,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并成為經濟發展第一動力,但實體經濟仍是定海神針,特別是我國大力鞏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的當下,一般而言制造業仍是城市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
他認為 ,當前中國制造業比重正處于下降狀態,并且降幅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過快,2016年中國制造業占經濟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后出現波動中趨勢性下降,2020年降至26.18%,制造業過早過快下滑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向好向快增長。展望未來,面向數字化時代,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傳統制造業將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制造業需要穩定在一定的比例。
城市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戰場。劉偉表示,實現碳中和,首先應以城市低碳發展為抓手,推動我國工業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十四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發展方向是高質量發展,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推動制造業產業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與協調發展。在工業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過程中,應堅持綠色低碳轉型為發展方向,以減少碳排放為目的,引導技術革新、工業增長、產業壯大等驅動下的轉型升級,從設計、生產到回收,進行全產業綠色開發。
在這個過程中,劉偉認為要堅持幾項基本原則:第一,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一切的基礎和關鍵。因此要加強政策協調,無論能源轉型還是經濟結構轉型,都需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盡可能降低對經濟活動的負向沖擊影響。
第二,頂層設計原則,我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展開的各項工作面臨的首要挑戰是需要進行頂層設計,特別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的總量指標體系,以便后續分解出微觀目標。需要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需要立足當前國情,體制環境和政策工具箱,綜合利用碳稅、碳市場和金融政策引導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警惕單一企業行業與地區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可能帶來的碳轉移與碳泄露,引發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上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