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武漢“一城獨大”,湖北將襄陽、宜昌列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本月20日,湖北對外宣布,正式啟動建設襄陽、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構筑“兩翼驅動”的創新高地,形成“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創新帶。
王牌產業有哪些
湖北省科技廳廳長王煒在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圍繞襄陽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集群,圍繞宜昌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集群,湖北將在襄陽、宜昌布局建設湖北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全面提升襄陽、宜昌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推動襄陽、宜昌國家高新區提檔進位,支持襄陽建設高新科技城、東津科學城、尹集科教城,助推宜昌科教城加快發展。
以襄陽、宜昌為龍頭,分別組建“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創新聯盟,構建協同創新的常態機制,加快建設“襄十隨”和“宜荊荊”科創走廊,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創新發展。
長期呼吁“湖北要讓襄陽、宜昌發揮更大作用”的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設襄陽、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是湖北培育多個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襄陽、宜昌都有各自的王牌產業。比如宜昌的磷礦資源儲量占全國15%、全省50%以上,磷化工也是宜昌的重要支柱產業。位于宜昌的三峽實驗室正在破解磷石膏綜合利用這一世界性難題。目前,該市磷石膏綜合利用率達到41.1%。下一步,宜昌將成立磷石膏產業研究院,以推動大宗利用為方向,聚焦建筑材料、路基材料及水泥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攻關,著力破解源頭減排、過程凈化、綜合利用等系列難題。
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則是襄陽的支柱產業,一批神州載人飛船的“護航品”均為“襄陽造”。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導向和企業需求導向,襄陽將打造“襄十隨神”汽車產業創新引領區、漢江生態經濟帶“雙碳”科技創新應用先行區和“北部列陣”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力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600家、實現總量倍增。
支持兩地引進一批大院大所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是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但在湖北,絕大多數高校高教資源都集中在武漢。
王煒表示,我們將與襄陽、宜昌加強協作配合,支持兩地引進一批大院大所,加強與省內外高校院所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支持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在襄陽、宜昌建設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做大做強,引導創新資源加快向兩地聚集。
“襄陽高校比較少,長期以來只有湖北文理學院一所省屬本科院校。襄陽要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沒有大學的支撐不可能實現。”襄陽市市長王太暉直言,近年來,我們圍繞補齊高等教育發展滯后的短板,大力實施“招校引院”計劃,總投資將超過100億元,與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辦學、共建創新載體,“比如我們投資28億元,建設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襄陽示范區,一期工程將在明年3月試運行,明年9月將入駐學生1000人左右”。
“發展不夠、不協調、不充分仍是湖北最大的實際。”在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看來,要解決這一問題,不是要武漢放緩發展的腳步,而是要讓襄陽、宜昌等省內其他城市發展得更快些。
葉青也表示,在沿海地區,一般是非省會城市經濟規模大于省會城市。比如泉州大于福州,蘇州大于南京,大連大于沈陽。中西部地區也要在不影響省會城市發展的同時,把一個省的老二、老三發展起來。
湖北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提到,要發揮好武漢輻射引領作用,帶動武漢城市圈,聯動“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宜荊荊恩”城市群,構成湖北的整體發展。
“我覺得宜昌城市群應涵蓋荊州、恩施、神農架,襄陽城市群應涵蓋荊門、十堰、隨州,這樣的設置更能夠體現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葉青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