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發布的最新一期《亞太區域經濟展望報告》(下稱“報告”)中警告,受德爾塔病毒肆虐的影響,IMF將今年亞太區域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6.5%,較4月的預測值下降1.1個百分點;預測2022年亞太區域經濟增速有望達5.7%,較前預測值上調0.4個百分點。
區域內分化進一步加劇。
IMF亞太部門副主任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域內幾乎所有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下調。”
他進一步解釋稱,德爾塔病毒肆虐加劇了區域內的經濟前景分化程度,并且上述受創最重的國家恰恰是疫苗普及工作較為落后的國家。
在優渥的外部需求和寬松的金融環境帶動下,以高科技和大宗商品出口為主的經濟體繼續受益。IMF預計,2021年區域內發達經濟體增速有望達到3.7%,較4月預測值微幅下調0.1個百分點;預計2022年區域內發達經濟體增速有望達到3.4%,較前預測值上調0.6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以服務出口為主的經濟體(太平洋島國、泰國等)則面臨更為有限的增長空間。
IMF預計,2021年區域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為7.2%,較4月預測值下調了1.3個百分點;預計2022年上述經濟體增速有望達到6.3%,較4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太平洋島國今年增速預期被大幅下調了2.5個百分點,至2%。
鑒于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病毒變異進一步蠶食疫苗有效性,供應鏈紊亂,和美聯儲正常化貨幣政策可能帶來的全球金融溢出效應,IMF警告,亞太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正在加劇。
斯里尼瓦桑坦承,很難預測供應鏈紊亂的局面是否已觸底,或將在何時得到緩解。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述經濟體是否能夠找到可持續的應對疫情的辦法,并擴大疫苗普及。”斯里尼瓦桑補充道。
在食品價格走高,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和供需錯配的三重壓力作用下,區域內經濟體的通脹壓力明顯上升。目前而言,IMF依然認為上述供應鏈挑戰和通脹大概率是暫時的。
斯里尼瓦桑表示:“我們預計通脹走高的情況將于今年年底見頂,并在未來8至12個月逐步回歸正常。但是,導致通脹走高的原因已經從供應鏈挑戰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延伸至能源短缺。因此,下行風險正在加劇。”
報告警告稱,快于預期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正?;M程恐將導致多數亞洲經濟體,特別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受到打擊,加劇經濟下行風險。
報告認為,若美聯儲加息是建筑在美國經濟形勢走強的基礎上,其溢出效應將是積極的。另一方面,歷史數據顯示,若美聯儲加息是由于通脹或通脹預期上升,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恐將面臨巨大(sizable)負面溢出效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