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三季度“成績單”出爐。
受汛情疫情、供給短缺、經濟轉型壓力顯現等多重沖擊影響,三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長4.9%,較二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經濟供需兩端下行壓力均明顯加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1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的看,經濟持續恢復、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態勢不斷改變,有能力有條件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任務。
在多重挑戰和風險下,中國經濟亮點猶存。9月份消費超預期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4%,比上月加快1.9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的恢復也顯示出制造業企業的中長期信心改善,高技術投資保持較高增速。多位專家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速達到8%左右,中國經濟仍然具有足夠的韌性和動力。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顯現
能耗雙控、限電限產對工業生產的影響較大。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其中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告訴第一財經,9月工業增速承壓,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受動力煤價格不斷創新高沖擊,“拉閘限電”現象在9月頻發,對生產形成直接制約。在疫情多點反彈及北方主要流域尚處于主汛期的沖擊下,生產受到一定程度擾動。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壓縮中小企業利潤空間,進而降低中小企業生產意愿。在“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背景下,高爐開工率持續低迷。
付凌暉表示,受上年同期基數抬升影響,以及疫情汛情的沖擊,前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環比延續擴張勢頭,兩年平均增速仍保持較快增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闊的特點明顯。
近期各大機構也在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10月16日,IMF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將2021年全球增速預測值小幅下調至5.9%(較7月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中國全年經濟增速預計8%(較7月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基本面依舊強勁,展現出領跑全球的相對強勢,經濟結構轉型則正在路上,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未來可期。
程實認為,中國經濟處在從高增速時代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點,實體經濟減速增質、行業結構深度調整、增長動能新舊轉換正處于過程之中,三季度的細節數據也表明,這一過程雖然帶來了一些短期陣痛,但也顯示出激活經濟潛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積極作用。
消費回暖、調查失業率穩中有降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消費復蘇回暖,成為經濟數據的一大亮點。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新的平穩階段,9月餐飲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大幅回升至臨界點以上,業務總量呈現恢復性增長。9月中秋假期對消費也有一定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057億元,同比增長16.4%,兩年平均增長3.9%。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33億元,同比增長4.4%,比上月加快1.9個百分點。
鄭后成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9月消費數據高于預期。8月受疫情多點暴發的沖擊,消費增速出現超跌現象,9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增速向均值修復。今年中秋節位于9月,以及對國慶節進行備貨,對9月的消費產生拉動效應。受開學季的影響,9月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當月同比位于較高位置,與此同時,受國際油價上行的推動,9月石油及其制品類零售額當月同比在前期高位的基礎上繼續上行。
就業方面,付凌暉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調查失業率穩中有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04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5%。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也低于全年5.5%左右的調控目標。其中,9月份的失業率為4.9%,比上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雖然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對部分產業的勞動用工數量會有一些影響,但由于前三個季度經濟總體向好發展,三季度的經濟增長下行的影響向就業傳導尚需一定時間,而且影響的產業領域比較有限,主要涉及部分制造業,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資金密集型產業,對就業影響不大。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認為,三季度的就業數據體現了我國就業市場目前總體穩定,有回暖跡象,特別是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回暖跡象較為明顯。
付凌暉表示,就業基本穩定,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有利于消費能力增強。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穩定,消費環境也有所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也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名義增長15.8%,兩年平均增長5.7%,比上半年有所加快。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要高度重視解決當前消費疲弱問題,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提振消費。通過促進就業、完善社保、改善環境,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助力新型消費發展壯大,促進傳統消費增長。同時,還要重視解決消費不振背后居民收入增長放緩,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成本較高,居民對未來預期謹慎等問題。
制造業投資維持韌性
投資方面,1~9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漲7.3%,漲幅較前8個月收窄1.6個百分點。分領域來看,1~9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5%,漲幅比前8個月收窄1.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8.8%,漲幅比前8個月收窄2.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8%,漲幅比前8個月收窄0.9個百分點。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高技術制造業依舊是制造業投資維持韌性的核心原因。近年來,政策一直在強調要實行轉型升級,要堅持創新驅動等等,各類扶持政策層出不窮,加上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多中下游制造業企業有技改的需求,對裝備類制造業的需求比較旺盛。可以看到1~9月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25.4%。高技術制造業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8%、38.5%。
基建投資方面,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增專項債發行的進一步提速將帶動基建投資邊際企穩,但考慮到債券發行到投入使用存在時滯,部分專項債對基建的拉動效應可能在明年初才能生效,今年基建投資大幅反彈的概率不大,預計全年增速在3%左右。
房地產投資方面,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研究總監陸騎麟認為,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快速回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基數較低,今年年初增速相對較高,并且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加速復工復產,開發投資數據也隨即快速復蘇并恢復到正常水平,對下半年的開發投資數據增速放緩產生一定影響;二是全國樓市宏觀調控政策頻出,影響房企開發投資增速的提升。
四季度經濟走勢怎么看
對于下一步經濟走勢,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預計,中央將堅持清零防疫策略、房地產調控以及“能耗雙控”政策,因此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或進一步放緩至3%,并且在2022年春季維持低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將加大貨幣和財政寬松力度,但不會大幅放松限制。他預計,央行在四季度加大流動性支持,但可能不會降準,而是采用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OMO)和碳減排支持工具等方式。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卻認為,在短期擾動因素緩解,以及政策面向穩增長方向傾斜背景下,四季度GDP同比有望達到4.5%左右,同比增速下降主要緣于基數抬高,而四季度消除上年基數影響的兩年平均增速有望加快至5.5%,將重返潛在經濟增長區間。
“四季度需要關注幾個主要風險點,這幾個風險點將決定后期中國經濟能否企穩、能否持續復蘇。”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是對房地產市場的高壓調控,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和相關風險;二是局部散發疫情在四季度仍有可能不斷出現,反復沖擊消費復蘇和中小企業、居民就業;三是能耗雙控、拉閘限電帶來供需兩端的雙重沖擊,抑制投資擴張和生產端復蘇;四是出口下滑外需出現波動;五是美聯儲Taper(縮減購債規模)和加息的節奏及其相關溢出風險。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四季度財政政策將加快發力托底經濟,但鑒于明年地產、出口下行壓力更大以及跨周期調節政策目標,政策效果將后延至明年初顯現,四季度財政發力的效果可能相對平緩;貨幣方面,年底美聯儲啟動Taper的影響或整體可控,國內貨幣政策將堅持“以我為主”;預計四季度大概率維持邊際寬松、做好跨周期調節,但通脹仍處于高位,短期內大幅寬松的可能性不大,降息時點或有所后移,碳減排支持工具年內落地概率偏大。
付凌暉在發布會上稱,我國政府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近年來,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完全有能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我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貨幣政策仍然有較大空間,能夠及時根據形勢變化推出有力措施,促進經濟穩定運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