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什么將影響全球碳中和戰略的發展進程?
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上,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亦倫在“以碳中和促進全球生態安全”分論壇上表示,目前全球各國政府、企業和民眾都對能源轉型達成共識,未來全球生態安全目標能否實現,與能源安全息息相關。“能源安全的實現則依賴于新能源發電、輸電技術及儲能技術的突破。”他說道。
生態安全與能源安全息息相關
李亦倫表示,近些年來,酸雨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發,使民眾愈發感受到了生態安全的重要性,這使生態轉型不再僅由各國政府驅動,還受到了民眾大量響應與支持。
“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生態安全的目標能否達成,則與能源安全息息相關。換言之,能源安全是實現生態安全的主力軍。”他說道。
李亦倫進一步解釋稱,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提出要構建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電力系統。在此背景下,未來我國的能源結構一定是要以核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為主。與過去相比,它會更加綠色和低碳,也會更加的安全可控。
李亦倫以中廣核目前的項目舉例稱,公司目前的能源發電都依賴于核電和清潔能源,項目分布在廣東、廣西、遼寧等地。同時,公司也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等項目,此舉正是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有效支持。
如何從能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
李亦倫表示,未來全球各國能否保障能源安全,能源轉型進程是否順利,其核心在于,各國能否從對能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
李亦倫援引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部等機構的數據顯示,在現有的全球減碳技術中,約有50%的技術沒有達到足夠的經濟性和商用性,這為全球經濟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他舉例稱,在光伏領域,傳統的光伏技術的轉化率已在提升,但距離真正大規模利用還有較大差距。比如,近年來,鈣鈦礦技術在光伏領域雖已有突破,但其缺點也較為明顯:經濟性低、商業轉化性差,這使企業無法較好地利用這一技術。
他還表示,在核電領域,核電產業發展在技術和商業兩端均有較大提高:設備和技術已很大程度實現國產化,成本造價已有明顯下降。但是,未來核電技術能否匹配企業需求,也成為了目前核電產業不得不解決的課題。
李亦倫稱,除發電技術要取得突破外,輸電技術、儲能技術能否有所提升,也決定了未來全球碳中和戰略的發展進程。
“在遠距離輸電方面,企業需要在技術端考量如何在輸電過程中減少損失。在儲能方面,在利用新能源發電時,需要一定的儲能方式結合才能實現連續供電。儲能的方式有很多,包括電儲能、熱儲能、氫儲能和抽水儲能等。在儲能的經濟性和商業模式大規模開放方面,尚需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只有通過全球合作、科研攻關、技術共享,降低各類技術的成本,實現其商業化,才能保障全球的能源安全與生態安全。”他說道。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