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成為華爾街“最靚的仔”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市場,自今年下半年起出現集體降溫。
根據Dealogic統計,SPAC的月度融資金額在3月份后出現斷崖式下降。今年迄今,已有350筆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注冊的SPAC IPO定價,融資1076億美元。在今年美國市場的并購交易中,SPAC的業務合并一直是重要主題,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宣布了155筆交易,價值3790億美元。然而,自今年第二季度,SPAC上市數量與融資額分別驟減87%和93%。
貝瑞研究(Stansberry China)高級分析師楊璐銘向第一財經表示,并非SPAC現在跌得太慘,而是之前漲得太瘋。去年開始的SPAC浪潮是非理性繁榮,所以起起落落并不值得意外。
多因素致SPAC在美熱度降溫
SPAC,即空白支票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隨后利用這些資金尋求收購對象。這類公司通過自身的聲譽吸引投資者,再通過籌得的資金去收購標的公司,可以將其理解為“借殼上市”。雖然這并不是近年新興出現的金融概念,卻是在2017年紐交所主板放行后,才重新興起,并一度成為現象級“明星”。
在SPAC眾多與眾不同的特征中,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SPAC自身特性吸引了眾多知名度不夠,但希望能上市的初創企業,后者借助SPAC上市,門檻大幅降低。第二,疫情一度主推了SPAC活動,尤其是在去年,一度成為華爾街主流的上市工具。由于疫情引發的市場動蕩和對傳統IPO的不確定性,為空白支票公司這樣的另類投資工具獲得了有利機會。
楊璐銘指出,SPAC自今年第二季度的降溫主要壓力始于SEC。今年4月份,SEC高級官員約翰·科茨(John Coates)表示,SPAC存在“一些重大但尚未發現的問題”,這使私人公司能通過向發起者提供超額潛在回報的結構公開上市,從而繞開了某些傳統首次公開募股過程中的投資者保護措施。科茨認為,SPAC是“未經檢驗的、投機的、誤導的甚至是欺詐的”。此后,SPAC市場的熱潮驟降。
其次,越來越多的針對SPAC的集體訴訟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僅上半年就有15起SPAC訴訟,其中包括知名對沖基金經理比爾·阿克曼 (Bill Ackman)的SPAC公司被SEC叫停,律師稱未來還將有50余起針對SPAC的訴訟。
第三,楊璐銘表示,SPAC不可持續的原因在于其投資者實際正在承擔結構稀釋費用,而監管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對于大多數SPAC,合并后的股價都會下跌,而這些價格下跌與SPAC中的攤薄或現金短缺程度高度相關。研究表明,SPAC在合并后往往會平均損失三分之一的價值,50 家最大的 SPAC 在今年已損失了 20%的價值。耶魯大學發現,盡管SPAC在IPO中從投資者籌集了每股10美元,但當與收購目標合并時,每股流通股僅持有6.67美元的現金。這意味著,SPAC的投資者將承擔稀釋費用,對SPAC上市的公司提供補貼。這已經在近幾個月的多次SPAC贖回現金短缺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此外,還有市場觀點認為,隨著美國通脹高企及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市場偏好開始從科技股逐漸轉移到價值股,而SPAC并購的公司通常是科技類初創企業,進而導致SPAC熱度下降。
存在即合理
不過,SPAC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即為包括醫療健康、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初創企業開辟了上市快捷通道。同時,SPAC的背后通常是具有市場公信力的星光熠熠的高管團隊,比如空白支票公司Executive Network Partnering Corp的董事長就是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Paul Ryan),Far Poin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CEO是前紐交所主席托馬斯·法利(Thomas Farley)。而通過政壇或金融界風云人物的加持,如果普通投資者無法識別上市公司的好壞,那么跟投靠譜對象,或許是一個捷徑。
楊璐銘對第一財經表示,SPAC提供了有效快捷的募資方式,同時也為非VC的小規模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初創企業的接口。楊璐銘認為,SPAC在美國的降溫并不意味失敗。盡管當前美國市場低迷,但在亞洲的熱潮才剛開始。新加坡、香港紛紛推出SPAC機制,并嘗試在募資靈活性與投資者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新加坡在9月剛剛推出主板SPAC規則,香港也正在征求公眾意見。他們都借鑒了美國的SPAC機制,并在之上加強了監管要求,例如持牌資質、投資門檻等。這一定程度上印證了SPAC機制的可行性。SPAC并不會完全消失,甚至將會成為某些成長型公司募資的常規之選。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