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揚起,在土地市場無邊蕭瑟之際,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的二輪土拍同日落幕。相較于首輪供地的熱火朝天,京滬兩城都不復往日風情,寒意盡顯。
10月13日,為期2天的上海第二輪集中供地落幕,18宗地塊共收金467.47億元;其中有9宗地塊底價成交,3宗地塊溢價率不超過5%,另有6宗地塊溢價率在8%-10%。
同日,經歷規則調整、26宗地延期出讓后,北京二輪土拍收場,17宗地塊共攬金513億元,較首輪供地總出讓金下降約五成,綜合溢價率約3.96%。
二輪土拍遇冷,主要因為房企資金壓力較大,且觀望態度濃厚。某華東房企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即便當前回款有所好轉,也不代表要馬上去拿地,現在拿了地也要到明年才能開盤。
降溫基調雖如此,但熱門地塊依然備受青睞。在北京,海淀區兩宗地塊因觸及地價、政府持有產權份額上限,轉入竟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上海青浦西虹橋地塊、閔行新梅隴地塊,更是受關注的“巨無霸”,分別以9.85%、9.02%的溢價率成交。
“好鋼用在刀刃上,現階段房企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放在質地相對較好的地塊上,如有發展潛力的區域、或總價不高投入不大的地塊等。”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稱。
首開中海鏖戰北京土拍
北京,曾是上輪土拍中控溢價率的標桿。但如今,二次供地可謂“一波三折”。
10月11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延長26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掛牌競買時間,競買申請截止時間等與下批次集中供地保持一致。
于是,本放出“天量”土地、準備大干一場的北京,二輪土拍只剩下16宗地被擺上貨架,唯一以招標形式出讓的土地已于九月末成交。
10月12日,參與競拍的5宗地塊,以總底價130.48億元出讓,未激起市場波瀾。10月13日,11宗地塊開始競價,雖然土拍現場人數寥寥,不過還是有些許漣漪。
上午10左右,7家房企(包括聯合體)齊聚,競逐海淀東升鎮京昌路0803-631-1地塊。經過兩輪角逐后,中海以44.4億元觸及價格上限,在競政府持有商品住宅產權份額環節,中海同樣觸及10%上限。最終,這塊地轉入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
海淀東升鎮京昌路0803-631-2地塊,同樣在多家房企競爭下,觸及上限價49.3億元,政府持有產權份額封頂10%,最終轉入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程序。
與此同時,試點搖號和競現房銷售面積的兩宗地,也引發房企爭搶。其中,在昌平區六亭飯店地塊的競拍中,中鐵置業出價9.5億元到達價格上限,隨即轉入搖號;最終,中鐵置業搖中,溢價率15%,成交樓面價1.7萬元/平方米。
大興區競現房銷售的黃村地塊,競爭同樣激烈,在報價超上限、轉入競現房銷售面積后,中鐵置業+興創聯合體與中建一局交替舉牌,最終由前者聯合體拿下,成交價7.84億元、5.4萬平方米現房銷售,溢價率10%,住宅銷售指導價5.9萬每平米。
但總體而言,本次土拍較首輪大幅轉冷。一批次參拍房企數量超50家,供應30宗地塊全部成交,共攬金1110億元;而二輪土拍因房企報名情況不佳,大量土地延期出讓,最終總出讓金縮水超一半,低溢價率、底價成交的地塊成為主流。
上海市場冷熱分化
與北京處境相似,上海在正式開拍前,發布了7宗地塊終止出讓的公告,僅剩18宗地塊參與競拍,降溫也成為本次土拍的主題詞。
房企參與度也明顯降低,被擺上貨架的18宗地塊中,約有9幅地塊僅1家房企報名;較為熱門的閔行梅隴板塊和臨港自貿區的1幅純宅地,參與人數也僅有5家和4家。
盡管參與的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但溢價率依然體現出了房企對重點地塊的青睞。開拍前曾有房企內部人士表示,青浦西虹橋地塊、閔行新梅隴地塊,是受到關注的“巨無霸”地塊,兩宗地塊也分別以9.85%、9.02%的溢價率居于前列。
其中,青浦區西虹橋地塊是所有地塊中溢價率最高的一宗,起拍總價達58.21億元,樓面價約3.42萬元/平方米。盡管只有兩組房企報名,但依然進入一次性報價階段,由招商+路勁+象嶼聯合體擊敗華發,以約63.95億元拿下,成為此輪土拍中總價最高地塊。
同時,青浦地塊成交樓面價約3.76萬元/平方米,房地聯動價為6萬元/平方米。據悉,該地塊所在的虹橋,是當前上海熱盤頻出的地界,不久前入市的蟠龍天地、萬科天空之城項目,皆觸發計分制度,入圍分數線分別高達81.23分、76.52分。
在13日的競拍中,招商+路勁又組成聯合體,與仁恒+越秀聯合體、華發、建發共同爭奪。在40輪叫價達到地塊的中止價后,競價在一次性書面報價階段觸發了“隨機值”,最終仁恒+越秀聯合體以最小價差獲得該地塊;成交價為46.21億元,也是此波地塊中總價第二高;平均樓面價約為4.31萬元/平方米,房地聯動價為7.36萬元/平方米。
國資成為拿地主角
在民營房企受制于資金因素,選擇謹慎觀望時,國企央企成為土拍的絕對主力。
在上海,此次僅臨港A01-02地塊、金山新城1-02-01地塊、青浦夏陽地塊,分別由雅戈爾、復星、盤谷地產單獨拿下;其余15宗地塊的摘得者,多為國企、央企(包括其組成的聯合體),在總出讓地塊中占比逾8成。
在北京,首開、中海等國企央企表現搶眼,其中首開以123.35億元總價斬獲3宗宅地,中海也成功拿下兩宗地塊,一補首輪報名18宗地、顆粒無收的遺憾。反觀民企陣營,只有懋源、興創、龍湖三家企業有所入倉。
國資橫掃土拍市場,并不是京滬的獨家故事。
據中信建設研究報告顯示,在截至10月7日完成二輪土拍的15個城市中,國有房企拿地宗數占總宗數的86.1%;從拿地金額看,國有房企拿地總金額達891.1億元,民企拿地總金額僅106.3億元,國企平均拿地金額比民企高約7.4倍,是本輪拿地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第一輪全國性的國資企業、央企霸屏有所不同,此次還出現了不少地方國資力量。克而瑞數據顯示,上海城開、上海城建、上海城投、臨港、徐房、新長寧等地方國企拿地比重高達40%,成為本輪土拍的大贏家。
這一情況在其他城市也有所顯現。據中信證券研報,日前完成二輪供地的城市中,重慶、蘇州、南京地方性國企拿地比例較高,分別達到成交總土地宗數的49%、45%、41%;若將非地方性國企納入統計,則其統計的8座城市的國有企業合計拿地占比近60%。
“地方性國企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其中不乏一些和土地供給方關系緊密的個體,在土地出讓明顯偏冷時能起到半市場化拿地托底的作用。當地方性國企拿地占比過高時,意味著土地市場的確相當冷淡。”上述研報稱。
整體而言,房企在二輪土拍中極為謹慎,多與資金因素、對市場走向的觀望有關。
有不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上半年因銀行放款周期拉長,許多房企的銷售回款僅能拿到房款的3成首付部分,其余按揭部分的回款難以拿到手,資金較為緊張。之后隨著銀行逐步放款,以及后續可能出現的按揭貸款邊際改善,房企回款情況有望得到恢復。同時,年底是房企為第二年補倉的重要節點,第三輪土拍情況或許會有所好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