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學有三個方向值得關注:數字化、精準化、人工智能。” 上海生物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傅大煦在今日(12日)舉辦的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2021·未來醫療產業峰會”上這樣表示。
在傅大煦看來,一方面,未來在探索醫療聯合體、個人健康檔案、電子處方、智慧醫院等方面,大數據對各類醫療主體優化資源配置等能起到作用,尤其是區塊鏈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另一方面,將來針對每個病人都會有更精準的診斷方法,以此來實現醫療資源的消耗最低化。
而對于人工智能(AI)領域,傅大煦認為,AI技術不但可以大大縮短藥物研發周期,也能降低研發成本。
多位業內專家在產業周期間對記者表示,醫療產業數字化,或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的前提,是要打通背后各醫院所采集的海量臨床數據。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信息與智能發展部主任助理兼規劃與管理中心錢琨主任表示,過去10年,中山醫院積累了3億余條記錄、2億余條除影像以外的信息,“我們將數據從每個運營環節抽取出來,不斷地提供到我們算法的研發過程當中,來更好地輔助日常診療。”
錢琨還透露,比如在中山醫院內,檢驗科的一系列數據中,運營數據所形成的知識圖譜可用于全流程質量管理,而檢驗標本數據所形成的圖譜則能夠快速針對標本進行糾錯、預警。
“三甲醫院最寶貴、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臨床經驗,另一個就是臨床數據。”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總經理宋海濤表示,但在臨床數據的應用上,從國家到地方,數據的開放、確權是一個較為后置的過程。
宋海濤表示,在臨床數據的產生過程中,每位患者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整個記錄和結構化的過程卻必須通過醫院這個載體來完成;一系列科研攻關、轉化成果都在此基礎上形成。
那么,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鄭興東表示,以醫院為切入點看,將產生這幾大轉型: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型,從以單一的實體醫院向以新基建為引領的互聯網醫院+實體醫院轉型,從以臨床診療為重向臨床創新和臨床診療并重轉型,從以傳統要素管理為主向數字要素管理為主等。
“但當下醫院的數字化建設,與未來醫院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鄭興東說,“一個是缺乏頂層設計,建設系統性不夠完善;二是物聯感知有盲點,覆蓋不夠全面;三是數據賦能能力不夠強,智能化程度還不高;四是數據互聯互通不及時,服務不連貫。”
那么,未來醫學領域中,企業要如何參與?“目前全球領先的腫瘤早篩企業都具備的共同特征就是:以算法為核心、數據驅動、并且可以進行自我迭代,且檢測方法已經區別于以傳統的蛋白標志物做早篩。”和瑞基因CEO周珺在會后告訴記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m.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